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三桂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

三藩之亂

來自網絡的圖片

吳三桂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明朝末年,天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時任大明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毅然選擇了「棄明投清」,隨着山海關城門的緩緩打開,八旗鐵騎揮師南下,江山就此易主。[1]

然而,吳三桂晚年卻聯絡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

那麼,為什麼親手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又會反了清王朝呢,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吳三桂又為什麼會輸給沒打過仗的康熙呢?

目錄

權勢熏天

清軍入關之初,由於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將安定南方。

在這些明朝降將中,以吳三桂的功勞最大,因此清軍問鼎天下之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令其鎮守雲南,兼轄貴州,當地的行政軍隊賦稅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時間,吳三桂權勢熏天,儼然有與少年康熙分庭抗禮之勢。

據《清史稿》記載,坐鎮雲南的吳三桂兵精糧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其部將王輔臣和李本深分別擔任陝西提督和貴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員。

同時,吳三桂鎮守雲南之初,清廷曾允許他便宜行事。雲貴一帶的政府官員都受他的節制,甚至吳三桂自己還有除授官員的特權,稱為「西選」,這些被吳三桂選取的官員,稱為「西選官」。

吳三桂勢力鼎盛之時,西選官被任命到全國各地,以致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除了官員任命,吳三桂還壟斷礦山,私自鑄幣,稱為「西錢」。可這些「西錢」卻不是用來給部下們發工資的。雲南省每年俸餉高達九百餘萬,都是朝廷買單,如果再加上粵閩二藩餉銀,則年需兩千餘萬,大概占了清廷財賦的半壁江山。

康熙削藩

如此龐大的割據勢力,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戰康熙皇帝的權威。於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時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盡撤廣東全藩。吳三桂聽說後很不安,連忙自己給康熙上疏請求撤兵,以此來試探康熙。

原本吳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絕對沒有造反的心思,以為這樣就可以繼續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畫面了。但康熙看到奏摺後,馬上順水推舟答應了吳三桂的撤兵請求,下旨讓吳三桂撤到山海關外去。

吳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後,完全一臉懵啊。等他反應過來後,立刻暗中部署兵馬,聯絡舊部,然後管制郵路,準備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自封「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殺雲南巡撫朱國志,號稱擁立前明「朱三太子」,興明討清,聯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兵敗身死

吳三桂起兵之初,由於不少漢人思念前明,衝着他擁立「朱三太子」的旗號,紛紛響應。再加上吳三桂之前遍布各省的舊部,一時間吳三桂軍馬勢如破竹,狼煙四起,九州震動,天下響應。

僅僅數月的時間,吳三桂就迅速的拿下雲貴,進軍湖南,飲馬長江。與此同時,孫延齡叛於廣西,耿精忠叛於福建,吳之茂叛於四川,王輔臣叛於寧羌,台灣鄭經也渡海西征,進兵福建。

清軍手忙腳亂,東征西討,狼狽不堪。

可就在吳軍形勢一片大好,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後,吳三桂不知何故,卻不肯渡江北上。

有人猜測他是不想放棄雲南大本營,防備着一旦出師不利,還可再退守雲南。也有人猜測他是擔心在京城的兒子吳應熊,想以不過長江作為交換條件保住兒子的命。

吳三桂的心思雖然早已無人得知,但不過長江卻成為了吳三桂命運的轉折點。

康熙抓住這個時機,迅速地調整戰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兵力對付吳三桂一人,對耿精忠等卻以招撫為主。

三藩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各自為政,耿精忠此時正苦於鄭經的糾纏,再加上糧餉不足,原本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對付清軍了。

公元1676年,清軍攻克延平,大軍壓境,耿精忠無奈投降。而廣東的尚之信見勢不妙,決定擁粵自重,看清形勢再出手。

這樣一來,東南的麻煩就算解決了,康熙終於可以一心一意對付吳三桂了。

康熙對付吳三桂的辦法很別致,他勸降了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

其實就算沒有王輔臣叛變,此時的吳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悶,吳三桂的兵力有限,戰線又拉得太長,這樣以一己之力和全國的清軍打拉鋸戰,真是打得他有苦難言。

戰局已是如此不利,吳三桂卻又出了個昏招。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

這樣一來,他之前提出的「興明討虜」的旗號簡直成了一個笑話,戰局對吳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吳三桂病逝,吳軍群龍無首。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退守雲南,困獸猶鬥。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吳世璠自殺,歷時數年的「三藩之亂」終於畫上了一個血色的句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