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偉
吳中偉(1918年7月20日-2000年2月4日),江蘇省江陰市人,中國建築材料與土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是中國混凝土科學技術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吳中偉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Template:中國江蘇省張家港市 | 1918年7月20日
逝世 |
2000年2月4日 Template:中國北京 | (81歲)
國籍 | Template:中國 |
教育程度 |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 |
職業 |
建築材料與土木工程專家 中國混凝土科學技術主要奠基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配偶 | 張鳳棣 |
目錄
生平
1918年7月出生於張家港市南沙鎮七房莊一書香之家。父親吳瑞禎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後回鄉執教。吳中偉出生後剛滿百日,就舉家遷居江陰新橋外祖母家。他先後就讀於新橋小學、無錫試驗小學、梁豐初中、蘇州高中。193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1940年畢業。學生時代,即以「愛祖國、惜寸陰」為座右銘,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綦江導淮委員會工作,期間參與研究石灰燒粘土水泥,開中國無熟料水泥研製應用之先河。[1]
1945年赴美國丹佛材料研究所進修,1947年學成歸國,在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他組織起中國第一支混凝土研究隊伍,第一次提出了「混凝土科學技術」概念,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混凝土研究室,開展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試驗研究工作。期間,指出當時國內最大的混凝土工程——塘沽新港工程中30噸大塊混凝土崩潰的原因在于海水凍融循環,提出了採用引氣混凝土的解決方案,並於新中國成立後付諸實施,取得成功。[2]
1949年8月,赴北京參加華北窯業公司研究所(中國建材研究院前身)籌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結合國內迅速開展的基本建設,引進美國先進混凝土技術,編著《怎樣做好混凝土工程》等書,在全國工業、交通、水電、城建、房建等大中型混凝土工程中大力推行科學配合比設計、質量控制、冷天施工等,取得巨大效益。1951年與王季周合作研製當時國內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劑——引氣劑,成功應用於塘沽新港、治淮工程等,提高了工程耐久性,現已普遍推廣應用。1953年首先提出大壩混凝土工程鹼一集料反應問題,引起主管部門重視;同時,協助長江科學院建立研究試驗隊伍以為三峽工程做準備,為預防我國水工混凝土病害做出了重要貢獻。50年代中葉起,領導科研隊伍開展混凝土與水泥製品的研製開發與推廣工作,產品包括鋼絲網水泥船,水泥壓力輸水管,預應力混凝土電杆,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土空心砌塊,預應力混凝土樁、農房構件等,節約、代用了大量的鋼材、木材,滿足了建設需要,效益巨大。其中自應力混凝土輸水管、水泥農船等產量已居世界之首。
他一貫重視混凝土的理論研究。1959年首先發表「混凝土中心質假說」,為以後的水泥基材料科學研究開闢了道路,其中關於孔結構與界面結構的研究成果已被較多引用。為了減少混凝土的開裂,在國內首先研究膨脹混凝土與自應力混凝土,以適度膨脹來抵消部分干縮的原理,提出補償收縮模式,並出版專著《補償收縮混凝土》與《膨脹混凝土》,指導應用。1992年在國內首先提出研究推廣高性能混凝土建議。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環保型膠凝材料」與「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針對我國水泥工業現狀提出產業結構改革建議,大量利用工業廢渣,使水泥與混凝土逐漸成為環境友好型的大宗建築材料。
他長期擔任科學技術及行政領導職務,歷任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一級工程師、室主任、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先後主持參與了數以百計的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科研項目的規劃論證和研究開發實踐。1956年被評為一級工程師。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革」中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4年,他重返建材科學院,滿腔熱情地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洪流。1978年起,兼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後,分別在建材科研院、清華大學、武漢工業大學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1982年至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評審組成員,兼任武漢建材學院副院長、該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84年,任建材科研院技術顧問、教授級高工。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始,擔任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大壩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壞研究」、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重點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等技術顧問。1997年,任國家建材局科教委名譽主任。1998年,榮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擔任《硅酸鹽學報》主編32年。1980年起擔任國際刊物《水泥與混凝土研究》編委,1997年改任榮譽編委。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8本與詩文選1冊。
2000年2月4日在北京病逝。
社會任職和著作
歷任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副院長兼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四屆常務理事,《硅酸鹽學報》主編,國際刊物《水泥與混凝土研究》編委等,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膨脹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怎樣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等8本專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另著有詩集《寸陰集》。[3]
榮譽
評價
- 你年紀最新,要多努力。因為越努力便能達到尖端。—— 1956年周總理在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上對吳中偉這位年輕科學家的勉勵
- 吳中偉院士是改變我國混凝土技術落後局面的第一人。——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4]
- 吳中偉不僅是中國建材總院的光榮與驕傲,也是建材集團、建材行業的光榮與驕傲。——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
-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對中國水泥混凝土做出傑出貢獻的戰略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徐德龍
- 吳中偉同志在中國水泥混凝土領域所起的突出作用,與錢學森在中國航天領域、錢三強在中國核能領域的作用是極相類似的,如果沒有吳中偉同志的積極奉獻,中國水泥混凝土與製品事業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之迅速。—— 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
吳中偉青年科技獎
2013年中國建材總院設立吳中偉青年科技獎,授予能夠傳承吳中偉院士愛國、奉獻、科學、嚴謹、謙虛的崇高精神,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方面有突出表現,科研成果取得重要的社會效益或顯著經濟效益,為國家、行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在行業中有一定影響力,年齡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領軍人物。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吳中偉是中國混凝土科學的一代宗師,是中國水泥基複合材料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組織起中國第一支混凝土研究隊伍,第一次提出了「混凝土科學技術」概念,是中國混凝土科學技術的先驅與奠基人。吳中偉院士始終站在水泥基複合材料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一生以科技創新和扶掖後學為己任,幾十年來,指導、扶持和幫助了幾代科技工作者。他生前提出將其所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獎金捐贈中國建材總院用於科學研究事業,吳中偉院士夫人張鳳棣先生為履行吳中偉院士遺願,捐出全部獎金。[5]
參考資料
- ↑ 中國建材科學的一代宗師——記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吳中偉教授-歷史名人-張家港香山景區. www.xsfjq.com. [2017-08-13].
- ↑ 何梁何利基金. www.hlhl.org.cn. [2017-08-14].
- ↑ 吳中偉——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civil.seu.edu.cn. [2017-08-13].
- ↑ 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吳中偉院士紀念文集. cpfd.cnki.com.cn. [2017-08-14].
- ↑ 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www.cbma.com.cn.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