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威孫選礦專家,改進了我國的鎢礦選礦技術,總結出一套適合中國鎢礦特點的選礦經驗,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鎢的選礦》專著,為發展和振興中國的鎢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7年7月,吳威孫畢業於北洋大學,正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為支援抗日戰爭,他隨同北洋大學教授譚錫疇等到湘南找到了抗戰時火車急需的煤礦資源。1938年,他到雲南,在雲縣找到了另一個煤礦。[1]

目錄

人物生平

吳威孫,福建省福州市人,1916年1月出生。1927年,吳威孫隨父母到天津,考入南開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南開中學開設東北歷史和地理課程,啟發了學生抗日救國的激情。1932年,他和30多名同學到當時主張抗日的愛國將領馮玉祥所部的一個團接受軍事訓練,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薰陶。1933年,吳威孫考入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當時學生抗日救亡要求進一步高漲。1935年,他擔任北洋大學學生自治會常務委員。同年,「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爆發,他作為天津學生聯合會的3名代表之一,去北平參加組建了平津學聯。

1937年7月,吳威孫畢業於北洋大學,正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為支援抗日戰爭,他隨同北洋大學教授譚錫疇等到湘南找到了抗戰時火車急需的煤礦資源。1938年,他到雲南,在雲縣找到了另一個煤礦。 1940年前後,抗日戰爭形勢嚴峻。吳威孫受命在桂林建設選煉廠精選鎢砂、煉錫錠。他承擔了選煉廠的建廠和生產的全部技術工作。當時,進廠的鎢砂、錫砂和雜砂(粗精礦)中含有鉍,成為鎢、錫產品的有害雜質。他主持用磁選及手工方法選出了鉍精礦,並用鐵置換法熔煉出金屬鉍錠,成分達到99%以上。過去認為,中國有色金屬的豐產元素只有鎢、錫、銻、汞,稱為中國的四大特礦。吳威孫卻選煉出了鉍,這是一個新發現。1943年在桂林召開的中國礦冶工程學會年會上,他發表了論文《中國的鉍》,該文闡述了鉍的特性、中國鎢礦共生鉍及選煉鉍的工藝等。他主張鉍應當成為中國五大特礦之一。這些意見受到資源委員會的重視和表彰。歷時近50年後的今天,鉍的重要價值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中國鉍的儲量也已探明占世界的80%,確係我國豐產元素之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吳威孫通過考試被選派到美國實習。他曾在美國礦業局和十幾個礦山、選廠實習,並在科羅拉多州礦冶學院進修。1947年歸國,他到湖南錫礦山繼續從事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

技術成就

1953年,吳威孫調任冶金部中央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中南分局計劃處主任工程師。他先後組織編制了盤古山鎢礦、畫眉坳鎢礦、湘東鎢礦、小龍鎢礦等中小型鎢礦選廠的建設方案,並參加組織實施,直到建成投產。

1956年,吳威孫以冶金部中南鎢礦局生產技術處主任工程師身份,負責中南鎢礦選礦工作組工作,以盤古山鎢礦選廠為試點,進行了現場試驗、改造,使選礦回收率從70%左右提高到83%左右。他們的經驗主要是:加強預選富集,實行洗礦脫泥,分級手選廢石,單獨選出塊鎢及高品位連生體;實行閉路碎礦,保證碎礦粒度;以及為了早收多收,在搖床給礦水力分級機前增加不分級跳汰作業,實行三級跳汰(原為兩級)和五級台洗(原為四級)等措施。當時鎢礦機選廠的礦泥都流失在洗礦脫泥的溢流、棒磨給礦螺旋分級機的溢流、搖床給礦水力分級機及濃泥斗的溢流中。這些溢流濃度稀,量大而品位高,是造成選廠損失的主要原因。為此提出要使「礦泥歸隊」,採取濃密機或沉澱池等方法把礦泥濃縮並分級處理;他們還在重選粗精礦精選作業中採用3台浮脫硫,以及在多台浮搖床上附加小床面等方法。上述這些經驗在中南各鎢礦推廣後,選礦回收率得到普遍提高。

1957年,在湘東鎢礦召開的中南鎢礦局第二次機選會議上,討論如何提高機選廠處理能力時,吳威孫提出:將原通用流量的「大閉路」,改為「部分閉路,貧、富分選」。即把原來棒磨跳汰後的尾礦不返回原有的雙層振動篩,而給入另設的一台單篩(或雙篩)及以下跳汰、分級、搖床的貧系統。這樣棒磨機可以多處理原礦石,使原系統成為富系統。這種做法,只需增用動力很小的幾台設備(篩、跳汰、搖床)而選廠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大吉山鎢礦按此迅速將船底窩的第二個機選廠(經選出廢石後重力選礦能力為250噸/日的選廠)進行改造,採用貧富分選流程。花了三個月時間改造完成後,重選能力達400~500噸/日,處理原礦石能力增加一倍,達800噸/日,且回收率略高於在公司坪的第一個機選廠。湘東鎢礦畫眉坳鎢礦等也依此進行了流程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處理能力。

1959年大吉山鎢礦大型選廠投產後,存在許多問題,吳威孫支持並協同現場技術人員一道,大膽簡化了原蘇聯設計的選礦流程。事後蘇聯派來了在有色金屬礦山有30多年現場選礦經驗的專家舒賓。他深入現場,經過深入考察後取消了疑慮,誠懇地對中國有關方面官員說:「蘇聯設計的大吉山鎢礦選廠確有許多不應有的錯誤,……蘇聯對黑鎢礦石選礦沒有經驗。你們中國鎢選礦的經驗好!」1959年蘇聯專家撤走後,大吉山選廠又做了進一步改進,改三段磨礦為一段磨礦,中間再磨,取消了重選尾礦再磨浮選,提高了回收率,降低了能耗與成本。之後,對西華山鎢礦、巋美山鎢礦大型選廠原蘇聯設計的流程也做了相應的改進,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長期生產實踐經驗和技術改造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為了總結我國鎢礦選礦的經驗,1959年吳威孫作為第一總執筆人,組織了20多名選礦專家,編寫了一本40萬字的題為《鎢的選礦》的專著,1960年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鎢的選礦長篇專著。該書詳細介紹了我國鎢礦的類型、開採和各種選礦方法。特別是結合我國礦石特點,對重選、浮選、粗精礦的精選、試選、人工選礦以及國內外的鎢選廠的生產實踐做了系統的敘述。出版後,有關部門和讀者評價認為:《鎢的選礦》一書內容豐富,適用性強,對生產很有指導意義。

1979年9月,第一次國際鎢討論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吳威孫在大會上,以《中國鎢礦》為題作了發言。他根據自己長期的選礦實踐和廣大科技人員的選礦經驗,把中國黑鎢選礦概括為四個工段四條經驗。即:

1.預選富集工段「多丟多收」。只有多丟廢石才能多收精礦多收益。

2.重力選礦工段「早收多收」。只有早收塊大和大顆粒粗精礦石,才能減少過粉碎,多收鎢精礦,多收副產共生有用金屬。

3.礦泥處理工段「礦泥歸隊、濃縮、分級、處理」。

中國得天獨厚的鎢礦資源居世界第一位,長期以來,鎢精礦產量和鎢的出口量也占世界第一位。然而,由於產品質量不高,深度加工產品開發遲緩,以及缺乏統一管理等原因,不能在國際上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產業的作用,甚至被動地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而一度陷入困境。 吳威孫曾於1979年、1982年、1985年先後三次分別到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美國的舊金山和西班牙的馬德里參加第一至第三次國際鎢討論會。他在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參觀訪問中深深認識到振興中國鎢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迫切性。因而在1979年以後的10年時間裡,他先後撰寫並在國內多種報刊、雜誌上發表旨在振興中國鎢業的論文和向省、部的報告10多篇,着重提出了如下三個方面的政策性建議,並多方努力促其實現。

一是建議提高中國鎢精礦質量。長期以來,中國鎢精礦均採用1965年制訂的質量標準,品位低、雜質高,適應不了已經發展了的國外冶煉的需要。他參加第一次國際鎢討論會回國後,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國外用戶對中國鎢精礦質量問題的意見。1981年還發表了題為《為發揮我國鎢資源優勢,急需提高鎢精礦質量》的論文,列舉了各國鎢精礦、鎢鐵、仲鎢酸銨等產品的質量標準,提出了提高我國鎢精礦質量的重要性及具體方案。同年底國家標準總局組織制定並頒布了鎢精礦國家標準,除保留原標準品種外,增加了達到國外優質品水平的特級品。促進了中國鎢精礦質量的提高,恢復了國際聲譽。1982年,在第二次國際鎢討論會上,他發表了題為《中國鎢礦選礦及提高精礦質量》的論文,宣傳了中國鎢精礦質量的現狀,引起了各國代表的普遍稱譽。

二是建議開拓深度加工,擴大鎢的用途。吳威孫不但積極向有關部門提建議,而且還親自做過幾次成功的嘗試。例如:他曾積極介紹國外白鎢精礦直接煉鋼工藝,並組織南昌鋼鐵廠試驗應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與大連鋼廠做了擴大試驗,均通過了技術鑑定。現在大連、重慶、上海等鋼廠已在生產上採用了鎢精礦冶煉鎢鋼。他還組織南昌鋼鐵廠與德興銅礦合作研製並試用高碳低鎢鉻軋鍛鋼球。採用黑鎢精礦作合金添加劑直接煉鋼,工藝可行,操作簡便,易於掌握,可比使用普通鍛鋼球磨礦球耗下降40%~50%。1984年,他組織了贛州有色冶金機械廠研製含鎢中錳襯板,曾在德興銅礦7.5米直徑自磨機上試用,初步說明耐磨性能優於原襯板。

三是建議實行工貿結合,加強宏觀管理。過去工貿脫節、產銷不見面,收購和銷售都陷入混亂狀態。一方面引發了國內礦山的濫采亂挖,資源損失嚴重;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國內競相出口,鎢價一降再降,給國家造成損失。為此,吳威孫提出了必須「產銷結合,統籌規劃,統一對外」的主張。1981 年3月,吳威孫的題為《搞好工貿結合,打好我國鎢精礦這張王牌》的專題報告,經江西省領導閱批後呈送國務院各副總理及全國進出口委員會。1982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牽頭,會同湖南省、廣東省和冶金工業部聯名向國家經委呈送了《關于振興鎢業的緊急報告》,並報國務院。報告的中心內容是要求成立中國鎢業聯合公司,實行工貿結合,統一計劃,統一價格,統一收購,統一內銷和出口,以提高中國鎢製品在國際鎢市場上的地位。其後,即1983年,中國華興鎢業公司正式成立,以加強全國性的宏觀管理。

吳威孫為發展和振興我國的鎢業,盡心竭力,做出了傑出貢獻。[2]

人物簡歷

1916年1月 生於北京。

1937年 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畢業。

1937~1938年 任湘南煤礦局技士。

1938~1940年 任資源委員會雲南易門鐵礦局助理工程師。

1940~1944年 任資源委員會錫業管理處桂林選煉廠副工程師、工程師。

1945~1947年 赴美國實習、考察,並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礦冶學院進修。

1947~1949年 任資源委員會二特礦處錫礦山工程處總工程師。

1949~1952年 任中南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局湖南錫礦山礦務局總工程師。

1953~1954年 任冶金部中央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中南分局計劃處主任工程師。

1955~1958年 任冶金部中南鎢礦局生產技術處主任工程師。

1958~1983年 任江西省冶金工業廳生產技術處、有色處、計劃處、科教處、科技處主任工程師,廳副總工程師。

1983~1987年 任中國華興鎢業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南昌公司總工程師。

1987~1989年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南昌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9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吳威孫.湖南錫礦山銻礦建設經驗.武漢:長江日報摘登,1952.

2 吳威孫.1957年中南各鎢礦選廠的收穫.有色金屬,1958 (2):55.

3 吳威孫.江西鎢選礦的幾個問題.有色金屬,1959(10):14~17.

4 吳威孫(總執筆人).鎢的選礦.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60.

5 吳威孫,謝胤祥,夏澤.鎢選礦的綜合回收.冶金技術,1963(3):1~5.

6 吳威孫.黑鎢礦石中鉍的綜合回收.有色金屬,1964 (1):13~18.

7 吳威孫.關於鎢精礦質量標準的商榷.有色金屬,1965 (7):27~30.[3]

參考文獻

  1. 吳威孫來源百度百科
  2. 吳威孫來源百度百科
  3. 吳威孫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