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珠
吳明珠,女,1930年1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員,瓜類育種專家,第一批獻身中國邊疆園藝事業的女科學家。長期從事西瓜、甜瓜遺傳育種研究,育成了『皇后』等哈密瓜新品種,為發展新疆的瓜類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最早開始新疆甜瓜地方品種資源的收集和整理,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並建立了甜瓜育種和無土栽培的技術創新體系。
目錄
個人簡介
吳明珠(1930.1.3 -) ,女,園藝學專家,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園藝學會第七、第八、第九理事會常務
理事,曾任新疆園藝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園藝學報》編委,《中國西瓜甜瓜》、《中國蔬菜》雜誌顧問,華中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西甜瓜的育種研究,從50年代末即開展西甜瓜的育種和相關栽培技術研究,先後選育出西瓜和甜瓜新品種30餘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成果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
曾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
個人經歷
1930年1月,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園藝系;
1953-1954年,任西南農林局技術員;
1954-1955年,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幹事;
1955-1956年,任新疆烏魯木齊地委農工部幹事、秘書;
1956-1961年,任鄯善縣農技站副站長、站長;
1961年,任吐魯番農校副校長;
1962-1974年,任吐魯番縣農技站副站長、站長;
1975-19年,任吐魯番縣科委副主任;
1976-19年,任吐魯番地區科委副主任;
1978-1983年,任吐魯番行政公署副專員;
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年,任新疆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屆理事;
1985-1992年,任新疆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8年,被國家勞動人事部和國家科委命名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被命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專家和自治區農牧業十年豐收先進個人;
1988年,當選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七屆人大代表、常務委員。
1955年,25歲的吳明珠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中央農村工作部,但她軟纏硬磨要求來到了新疆鄯善縣農村,先後任農技站站長、吐魯番地區科委副主任、吐魯番行署副專員。1985年,她辭去領導職務,調到新疆農科院園藝所專門從事甜瓜、西瓜育種工作。她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種,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品種資源,並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差異,長期在新疆和海南兩地進行南北選育種。她將現代育種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創造了一批新的種質資源,並選育出一批新品種,使新品種的適應性、整齊度、抗病性和耐運性較原品種大幅度提高,實現了新疆西瓜、甜瓜品種的第一次更新。她將大陸性氣候特產——哈密瓜成功南移東進,種植區域拓展到海南、江浙、上海等省區,使哈密瓜種植走出新疆,服務全國。
與瓜結緣
吳明珠一生與瓜結緣。按照她的說法-「瓜就是我的孩子,創新是我哺育孩子的乳汁」。她25歲志願投身新疆戈壁灘,正因為有了她的創新開拓,產量稀少的哈密瓜成為了普通百姓桌上的美食。42歲的吳明珠追趕朝陽奔赴海南,致力於甜瓜育種的科學研究,這位本色科學
家利用生態差異實現了哈密瓜的南繁北育,並創造了一年四季快速育種的方法,更是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填補了我國北瓜南移的空白。70歲吳明珠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自覺地把發展農業先進生產力、為民造福作為使命,將中國特色的甜瓜系列和完整的育種創新體系推向世界。
在新疆,9月的早晨已有些許涼意,甜瓜也已過了採收期。這個時期是吳明珠唯一不在地里工作的季節。老人家只能不太情願的坐在辦公室里。十來平米的辦公室被兩張辦公桌和一摞摞厚厚的研究材料塞的滿滿當當,吳明珠的辦公桌在窗戶下面,而她則是習慣性的背朝着太陽。「面朝黃土背朝天習慣了,所以就是在辦公室里我也喜歡打開窗簾讓陽光照着我的脊背,這樣舒服些。」老人家邊說邊閒不住的翻閱着科研小組的研究報告。
在吳明珠看來,自己對事業的熱愛其實與長期以來跟農民相處所產生的感情是分不開的。「一開始我要在農民中推廣現代科技栽瓜技術。但是非常困難,農民們習慣了民間栽培方法,壓根信不過我。後來在當地有名的種瓜把式摩沙大爹的幫助下,我就在他的瓜地對面開出了三畝荒地,和大爹打起了「擂台」,大爹用民間傳統方法栽種瓜苗,我用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管理瓜田。秋天到了,我種的的瓜又好吃,產量又多,摩沙大爹一個勁地嚷:「還是科學種瓜亞克西(好)!」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當地的農民們對這個年級輕輕的女技術員刮目相看了。漸漸的他們把吳明珠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記得有一次,因為急於去城裡開會,忘了跟鄉親們說,當我第二天早晨一進家門,10幾個維族老鄉立刻高喊「阿依木漢」(吳明珠的維語名字,譯為:)回來了!然後就高興的跳起舞來,原來他們昨天晚上見我不在家,就打着火把四處找我,以為我被狼吃了,今天看見我回來了才這麼高興的。」也就是從在鄯善工作那時候開始吳明珠就真正的愛上了新疆,也愛上了新疆的農民。
創新之路
在新疆的成功讓吳明珠更加的自信和充滿信心「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吃到哈密瓜,要讓哈密瓜走出新疆,走向全國!」1973年,42歲的吳明珠又踏上了自己的創新之路,像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種專家、中國農大教授戴景瑞以及我國著名棉花專家郭三維他們一樣,選擇了去海南「南繁」,進行甜瓜的南部育種工作,而這也就意味着新的挑戰即將開始,與此同時,有人開始發出質疑的聲音,認為植物的生長不應該違背自然規律。而違背自然規律的結果就如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子所說的那樣「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南繁」初期困難一個接一個的降臨到吳明珠的頭上,吳明珠說「當時的南繁基地設在崖城(三亞)的一個部隊農場。雜草叢生的荒地,簡陋的干打壘房,那些科學家千里迢迢來到這裡,與其說是為了南繁育種,不如說是為了科研事業而奉獻,吳老師當時就說,既然是奉獻,也就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啦。」
而吳明珠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利用海南秋冬季節氣溫暖濕、光照充足的特點進行種子繁衍、種質研究、新系加代擴繁、雜交制種、種植鑑定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她要以海南為試點,提高育種速度與效率,讓南方長出北方的瓜,實現甜瓜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夢想。
吳明珠說:「工作的關鍵就是要創新!要將我們國家建設成一個創新型國家,而在我的工作崗位上要創新,把我們原來推出去的,還有那些不足的,通過最新的育種方法經行改良,而我現在還有兩個願望,第一是要培育出適合肥胖病和糖尿病人群適合的低糖型酸甜瓜。第二個願望就是要培育出外觀更美麗,讓人更有食慾的「花條」瓜。」
個人成就
吳明珠主持選育經過省級品種審定或認定的甜瓜西瓜品種達30個。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種以及同行用其親本所育品種推廣面積覆蓋新疆北疆及吐哈盆地主要商品瓜區的80%。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最早開始新疆甜瓜地方品種資源的收集和整理,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在國內率先採用遠生態、遠地域、多親複合雜交、回交及輻射育種等技術相結合,選育出優質抗病的甜西瓜新品種,創造了一批新的種質資源。利用生態差異,長期在新疆和海南兩地進行南北選育,創造了一年四季高速育種的成功實踐。在世界上首先轉育成功單性花率100%的脆肉型(哈密瓜型)優質自交系,已應用於生產。建立了甜瓜育種和無土栽培的技術創新體系。曾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