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智深,男,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6月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分別於1983和1986年獲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3月獲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吳智深教授現任東南大學校長特別助理,東南大學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土木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玄武岩纖維生產及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農工黨江蘇省委副主任委員。 吳智深教授領銜完成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高性能及結構性能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當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2016年4月,國際土木工程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RP)學會(IIFC)獎勵評選委員會宣布授予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吳智深教授學會獎章(IIFC Medal)。

目錄

簡介

吳智深,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6月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分別於1983和1986年獲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3月獲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歷任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助教、埼玉大學講師和副教授、茨城大學副教授,並於1992-1993年在名古屋大學任職的同時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西北大學工作。2002年起任茨城大學教授,成為該國立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現任茨城大學工學部都市系統工學科學科長、智能結構及保障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以及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客座或兼任教授。2000年被聘為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吳智深
 
吳智深5
出生 (1961-06-01) 1961年6月1日(63歲)
江蘇省鎮江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大學領導,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吳智深教授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複合材料、結構及防災減災工程、工程力學、智能工程等,並在以上各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同時吳智深教授還特別注重這些學科與電子通訊、信息科學等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近年來在複合材料、光電傳感網絡、結構健康監測與控制、智能材料?結構及安全保障系統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成績。吳智深教授主持了多項日本文部科學省重大及大型項目以及其它基金項目30多項。現正主持日本文部科學省學術振興研究計劃項目及日本文部科學省基盤研究項目。在國內承擔了中科院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國家863計劃課題副組長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類)等多項研究。近年來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00餘篇,國際會議論文200餘篇,申請各類發明專利17項,規範制定及著書6冊。獲得1990年日本土木學會論文獎(最高學術獎項)及2005年日本複合材料學會技術獎等多項獎勵。

吳智深教授積極活躍在國際學術界,擔任了10多種國際核心和重要期刊的編委或特邀主編,並擔任國際有關學會和學術團體的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副會長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主任委員等職40餘項。近年來曾擔任過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3次、秘書長3次、組織委員會主要成員5次、被廣泛邀請為各類國際會議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委員。2003年11月作為大會主席成功地召開了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國際大型學術會議),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吳智深教授在國外發展的同時還時刻心繫祖國,多年來一直利用他在國際上的影響為祖國服務,無私地奉獻於國家的科技發展並積極為我國培養學術接班人,平均每年在日本為國內培養博士1-2名,並接受了國內大量的博士後、訪問學者、以及其他進修人員,同時還不斷將國外的先進技術介紹到國內。他被應邀參加北京國慶50 、53周年觀禮, 中國科協第6、7屆全國代表大會及全國科技大會特邀代表,政協第10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海外特邀代表。歷任中國留日社會開發研究會會長, 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會長, 現任日本新華僑華人會會長等。此外,作為留日博士專家團團長,多次帶團回國服務,為西部大開發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火炬傳遞

日本新華人華僑會會長吳智深是長野市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華人、華僑代表,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儒雅書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吳智深對火炬傳遞充滿期待,他說:「奧運聖火在日本傳遞,讓70萬華人、華僑備感溫暖」。

現年46歲的吳智深在日本整整待了23年,用他自己的話說,寶貴的青春全都獻給了異國他鄉。不過,吳智深的付出同樣得到了回報,在這裡,吳智深已經成為茨城大學資深的博士生導師,指導着來自中國、埃及、孟加拉和坦桑尼亞的10名學生。

能成為火炬手讓吳智深感榮幸,而全家與奧林匹克的不解之緣更為其津津樂道。吳智深說:「2007年底,妻子機緣巧合去了雅典,兒子同年回到北京看到了鳥巢,而自己則被選為奧運會火炬手」。遠離祖國卻能參與北京奧運會的活動,全家都興奮不已,妻子特意將旅遊期間拍攝的照片製成賀卡,發給至親好友。

為了更好地完成火炬傳遞,吳智深已開始「強化訓練」。在兒子的建議下,吳智深用空葡萄酒瓶暫代火炬,一板一眼地在家中練習了好幾次。吳智深準備在火炬傳遞之前進一步提高強度。

參加長野市傳遞的80名火炬手中,只有三名中國人,從概率的角度推算,吳智深的前一棒和後一棒都應該是日本人。吳智深說:「火炬傳遞某種意義上還象徵着中日友好的延續,華人華僑在日本不斷發展,影響力日益擴大,我一定要跑出華人的新風貌。」

吳智深表示:「北京奧運會火炬在日本傳遞讓70萬華人、華僑倍感溫暖,由於多數人無法回北京觀看比賽,因此在長野為火炬加油將是他們最好的選擇。目前大家都在積極籌備,希望用最熱烈的方式支持北京、支持祖國。」

出任會長

日本新華僑華人會2005年7月1日通過網絡投票方式進行了會長選舉。茨城大學工學部教授吳智深受到24位理事全票推選,當選為新一屆日本新華僑華人會會長。

伴隨着本次選舉,會長任期也由此前的一年改設為兩年,以便於新會長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裡能有所作為。

吳智深表示,由八大華人社團組成的新華僑華人會確實想為華人社會做一些事,但限於種種條件限制,該會成立只有兩年,目前還缺少聲色,顯得比較沉靜。吳智深表示願意集眾人的智能和力量,讓日本新華僑華人會作為華人社會的代表在日本樹立起形象。

吳智深表示,日本新華僑華人會不是學術組織,不是科技組織,也不是行業組織,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團框架。華人社會現有的各種社團組織,大都是改革開放以後來日的新華人自然形成的,大家以各自的方式為國家服務,為華人服務,做了不少貢獻。時代的發展需要大家聯合起來,從孤軍奮戰進入到統合時代。2003年9月成立的日本新華僑華人會就是一個統合的新階段。新華僑華人會從八大社團聯合起步,但還不能徹底代表全日本的華僑華人,為此還需要廣泛吸收各種華人社團,搞活地域交流,對各地同鄉會和學友會也會敞開大門。說到底,新華僑華人會應該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綜合社團。

他說,日本新華僑華人會跟華僑華人交流,有兩個問題:一是建立交流平台,二是捕捉交流話題。新華僑華人會擬建立實實在在的協會網站,並將定期請專家開展講演活動,就華人關心的華文教育、永居綠卡等問題進行交流。從眼前來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新華僑華人會願與老華僑社團聯合,搞一些有意義的紀念活動,同時通過新老華僑結合的華文教育協議會和日本和平統一促進會等推動華文教育和反獨促統工作。

從中長期着眼,新華僑華人會必須在重大問題上向主流社會發出聲音,把華人的個人聲音集中起來變成社團的聲音和集體的聲音,在諸如中日關係、台灣問題、靖國參拜、教科書等問題上表達華人的立場。同時,在為國服務方面,留日博士專家團也正結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而有所作為。

吳智深特別指出,新華僑華人會需要對華人未來的在日生活有所展望,必須給出發展的設想和遠景。為此,有必要編撰反映華人社會全貌的《在日華僑華人社會白皮書》,有必要以中華街模式為參照,建立融文化、科技、教育、商業於一體的日本華人小區的未來發展模型。

吳智深系茨城大學工學部教授,是複合材料結構和智能傳感系統領域裡的專家。他本人兼任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也是長江學者,在國內多個大學帶有學科創新團體。

本段榮譽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吳智深博士喜獲2009年度「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該獎項(涉及理論解析、技術開發、應用及教育等多方面業績)由國際學術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影響因子IF為1.5~2.0,工科領域頂級學術期刊之一)以及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IWSHM)和European Workshop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EWSHM)等系列國際會議共同設立,授獎儀式交替在IWSHM和EWSHM國際會議上舉行,今年的授獎儀式於2009年9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舉行。

吳智深教授作為結構健康監測科技領域的國際開拓者及領軍人之一,在光纖傳感、智能複合材料、應變模態解析理論的建立、損傷識別、風險災害預測理論以及結構健全性?監測系統實用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業績,特別是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基於動態長標距應變的分布測試的應變模態解析理論,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吳智深教授是我校的傑出校友之一,在先進複合材料,結構工程,城市安全及節能等方面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吳智深教授2005年受聘為我校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現為我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學科交叉平台城市工程科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該獎項的獲得也是對吳智深教授領導的我校科研團隊在該領域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擴大了我校在該領域內的國際影響,並將進一步推動我校在相關學科領域更好更快的發展。

本茨城大學吳智深教授領導研究開發的「連續纖維預應力複合材料及預應力粘結增強技術」,日前獲得2005年度日本複合材料學會技術獎。這是吳智深教授繼獲得日本土木學會最高學術論文獎等獎項之後在海外獲得的又一榮譽。

日本複合材料學會技術獎,是日本複合材料學界和工業行業的重要獎項。此獎每年評一次,每次只授與1-2個團隊。一般授給近年來在複合材料工程基礎技術及應用方面有較大突破創新和功績的知名企業、研究機構或企業與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此次吳智深教授以其在2002-2004年度主持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學術振興大型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而獲此殊榮。這也是複合材料學會首次將此獎頒發給以大學為首、企業參加的研究團隊。這項獎勵是對吳智深教授近年來在複合材料研究開發和應用技術創新方面所做貢獻的肯定。

據悉,他們開發的改性材料具有輕質、高強度、高韌性、高耐久性的優點,而且在應用上具有可粘貼便於應用的長處,並可彌補鋼材的不足,代替鋼材在施工中應用。現該材料和技術已部分投入應用。該材料和技術在土建、交通及能源等方面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應用於既有重要結構的加固改造和研發各種新型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