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复合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全县先后分设8个区、10个区、9个区、5个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共设23个乡,7个县属镇。1958年全县农村成立20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设3个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黎里镇与黎里乡合并,实行镇管村,全县共设7个镇,22个乡,1985年又有5个乡镇合并。自1987年起全县各乡陆续撤乡建镇。1992年撤县建市,设有18个镇,5个乡。[1]

目录

地理

位置吴江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腹地。面积117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95254人,辖9个镇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势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顷(合40.06万亩,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还有少量的灰土和堆叠土地。地质土质 :地质属湖泊沉积平原,除表层经人类活动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季沉积区,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地质特点:地势高,地耐力强;土质以粘土为主; 地震设防:无地震区域(基本裂度属6度设防区)。湖河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吴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大小数百个湖泊点缀在城乡间,全市境内河道纵横,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古镇同里,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被誉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浩淼的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2]

气候

吴江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但日照不够充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压1015.7hpa,年平均风速3.2M/S。 风向 :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无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春季(3~5月)冷暖交替,阴湿多雨,日照不足,气温回升较慢;夏季(6~8月)梅雨明显,酷热不多,间有伏旱,日照充足,7~8月间和初秋时有台风影响;秋季(9~11月)干旱和连阴雨相间出现,中秋尚多晴朗天气,冷空气活动日趋频繁,常有低温影响;冬季(12月~翌年2月)雨雪较少,严寒期短。

资源

水资源全市境内湖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整个地形东高西低,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大部分太湖洪水经过吴江由黄浦江东流入海。全市共有大小湖荡261个,其中千亩以上的50个;大小河道二千余条,总长度近三千公里,其中主要河道26条。太浦河横穿东西,把全市划分成南北两片,太浦河以南属杭嘉湖地区,田面高程2.8~3.0米(吴淞零点,下同),太浦河以北为阳澄淀泖地区;大运河贯通南北,又把太浦河以北地区分为运东运西片;运东片田面高程一般在4.0米左右,运西片地面低洼,田面高程在3.0~3.5米之间。动植物资源全市耕地面积 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子、油菜和蚕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鱼、鳜鱼、甲鱼等。吴江畜禽养殖颇具规模,近几年还逐步引进了鸵鸟、獭兔、肉鸽、梅花鹿等名特优新品。人口资源吴江市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88438人,比上年增加5344人, 其中,男性人口391259人,女性人口39717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6%和50.4%。全市非农业人口256095人,全年出生5486人,出生率为6.96‰;死亡5542人,死亡率为7.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7‰。年末,全市登记外来暂住人口55.92万人。[3]

民族

吴江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总人口的99.82%,并有回、壮、满、苗、白、土、瑶、彝、畲等26个少数民族,约1558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0 .18%。

经济

吴江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911元,比上年增长16.5%。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028元。吴江市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06亿元。夏粮亩产263.1公斤,油菜亩产160.4公斤,水稻亩产587.1公斤。吴江市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8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总额69.80亿元。

交通

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横穿东西。2006年完成市级以上公路建设投资22.1亿元,新建改建市镇以上公路53公里,230省道和苏同黎公路吴江段建成通车,市镇以上公路密度已达每百平方公里180公里。基本建成所有镇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30分钟内到达市区、过境车辆40分钟内离境的道路交通格局。境内公路收费站点全部迁移至省际边界。吴江离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距京沪铁路苏州站22公里,与上海洋山港和苏州太仓港的距离分别为190公里和105公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把吴江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联成一体,人员和货物运输十分方便。

行政区划

京杭大运河截至2005年12月8日,全市共有10个镇:松陵镇同里镇芦墟镇黎里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横扇镇。2006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吴江市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市共有9个镇:松陵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七都镇、桃源镇、横扇镇。

教育

2008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项,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产品76项,累计达 343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73.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44.7%。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203件,其中发明专利 683件;专利授权量5183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2008年末全市共有学校73所,其中小学36所、普通中学35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9154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185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42855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828人。年末全市共有专任教师6698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4]

文化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8年举办各类展览会(市博物馆)18次。组织文艺演出114次,群众业余演出345次。拥有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46万册,借阅人次65万人次。新建成农家书屋132家,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新建成10个社区图书分馆。全市共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24万户,入户率达98%以上,成为全省第二批“城乡一体化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县(市)。汾湖镇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

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4个,其中市级医院4个、镇医院15个;全市各类卫生工作人员4919人,拥有床位数4136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40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 22万人次,收治病人7.91万人。全市参加无偿献血9748人次。全市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100%。创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江苏省示范市。

旅游

古往今来,吴江大地英才辈出,据史料记载,自春秋起至明清的2000多年间,涌现了140多位著名历史人物,其中较为杰出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等。近现代更是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现今国家两院院士中吴江籍院士有9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吴江旅游业长足发展,2000年跨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十大魅力名镇”同里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退思园”构思精巧、布局独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又新增柳亚子纪念馆、师俭堂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江是吴歌的发源地之一。吴江的古运河风光带、环太湖旅游圈和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等以其优美的景色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回归自然的胜地。全市有A级以上景点6处,其中4A级2处;星级酒店20家,其中4星以上6家;200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01.4万人次。 [5]

社会保障

2008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36.50万人,享受养老保险人数3.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累计参保人数0.76万人,享受养老保险人数0.35万人。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2.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2.05万人。农(土)保参保人数21.5万人。全面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人均增资126元。2008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176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2044人和11132人,全年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131.42万元。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级民间职业介绍机构127个,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4个。全年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55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7万人,安置城镇职工再就业1.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 %。

吴江名人

吴江近代名人杨嘉墀杨嘉墀 (1919.7.16-2006.6.11),空间自动控制学家。江苏吴江人。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先后主持火箭和核试验用的仪器和控制系统开发工作。30多年来,多次参与我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献。1986年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冯新德冯新德,化学家(1915.10.12-2005.10.24)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美,1946年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194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中国高分子化学莫基开拓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今。1989年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1984及1997年分别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与国际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2000年或中国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费彝民(1908--1988)著名新闻工作者。江苏吴江人。l925年北京高等法文学堂毕业。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记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起在《大公报》历任编辑部记者,经济课主任,总稽核,上海分馆社评委员。1945年应邀赴台北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并发表长篇报告。l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被任命为社长。此后一直在该报工作,发表许多报章社评,如《产业救国及其方案》、《航空救国》等。 [2]吴江当代名人汪集杨(1935--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吴江人。l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后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为中科院地质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 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l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1917--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吴江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7年抗战爆发,辗转到了重庆,后就读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于1938年秋毕业。1938--1945年间,先后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留学加拿大,1947年获麦基乐大学博士学位。随即任设在伍兹霍尔的实验细胞实验室副研究员。[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