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名稱}}}
泰伯
封地 吳國

目錄

吳泰伯

泰伯(?-?),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為陝西岐山周原人。因為太王第三子季歷的兒子有「聖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歷為繼承人,然後傳位給。於是作為季歷的兄弟泰伯仲雍不忍發生王位爭奪而同避居今無錫東南六十里之梅里,紋身斷髮,以示不可用[1]

將中原當時農業等先進科技帶至當時尚未開發的江南地區,故此土着崇尚泰伯的道義和對當地的貢獻,歸附者千餘家,並且奉立泰伯為當地的君主,於前1096年[2]自號句吳泰伯死後無子,仲雍繼立。

吳國亡國後,仲雍的一些子孫入海,有一些觀點認為是邪馬台國倭人的始祖,[3][4]但並沒有被歷史學界廣泛接受。中岩圓月林羅山也認為神武天皇是他後人。[5][6][7][8]

紀念

  • 泰伯墓:為泰伯的墓葬處,位於江蘇無錫。
  • 泰伯廟 (無錫):位於江蘇無錫,為紀念泰伯,吳國歷代君主和功臣所建。

影響

前任:
句吳君主 繼任:
仲雍

參考資料

  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柰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2. 《吳地記》云:「二十五王,治國總六百二十四年。」從前473年起上溯,即吳國建國於前1096年。
  3. 金履祥,《通鑑前編·吳亡條》:「今,日本又云為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
  4. 新撰姓氏錄》:『松野,吳王夫差之後也。』此吳人來於我之始也。」
  5. 中岩圓月,《日本紀》:「國常立尊為吳太伯之後。」
  6. 林羅山,《神武天皇論》:「太伯逃荊蠻,……其子孫來筑紫,……是天孫降日向高千穗之謂耶?……神武四十五歲東征,……嗚呼!姬氏之子孫(吳太伯本姓姬)可本支百世,萬世為君矣,不亦盛哉!彼強大之吳,雖滅于越,我邦之寶祚,於天地而無窮,於是愈信太伯之至德。」
  7. 林羅山,《本朝通鑑》:「日本始祖,吳太伯之胤也。」
  8. 德川光圀,《大日本史》:「稱曰爾吳之後,則神州大寶,不免為異域附庸,豈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