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谷
吳貽谷(1922~)男,江蘇省東台市人。中醫藥文獻學家,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56年被選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在數十年中醫藥文獻研究工作中,主編了《中藥大辭典》等一系列具有權威性的中醫藥著作,影響深遠,是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人物名 吳貽谷 主要成就 編寫完成《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等 代表作品 《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概論》、《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等 擅 長 中藥文獻研究 出生日期 1922年 出生地 江蘇省東台市 目錄 1 主要經歷 2 著作 3 學術內容 ▪ 重視中醫藥學繼承,強調文獻理論總結 4 人物評價 主要經歷 吳貽谷先生出身於中醫世家,祖父、伯父、父親均為當地名醫。吳貽谷少時在其先人的薰陶下成長,6歲時進私塾讀書,14歲時(1936年)奉父命拜伯父吳越人為師,在從師的8年中,他自覺勤奮學習,從伯父吳越人學習中醫內科4年,卒業後襄診4年。1944年其伯父逝世後乃獨立開業,至1950年與同道組成聯合診所,任中醫師。1951年6月至1955年參加東台縣衛生院工作,擔任文書兼衛生統計工作。 1955年被選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醫科班在職進修,第二年以優等生畢業留校,任《內經》教研組副組長,先後承擔校內師資進修、朝鮮進修生及南京市中醫進修、徐州市中醫進修及西醫學習中醫的《內經》課教學任務。1958年學校擴建為南京中醫學院後,調至研究科,負責本校系列教材出版前的審修,並任學院科學研究委員會常委、秘書,《中醫學概論》編寫組組長。1961年起任《中藥大辭典》編寫組組長。1981年至1985年任南京中醫學院中醫藥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起任南京中醫學院中醫藥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曾兼任國家科委中醫專業組組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編委會委員,《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委會委員,《中醫大辭典》編委會委員,《中華本草》編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年鑑》編委會委員、顧問,《江蘇中醫雜誌》編委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改稱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藥學會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著作 主編教材及工具書:《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概論》、《中醫學概要》、《中藥大辭典》、《簡明中醫辭典•中藥分支學科》、《中醫大辭典•中藥分冊》、《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藥分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方劑分支學科》、《中華本草(精選本)》,總審定:《中華本草》。 學術內容 重視中醫藥學繼承,強調文獻理論總結 吳貽谷認為中醫藥學面臨繼承和發展兩大課題,二者雖應同時並進,不可偏廢,但在當前及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繼承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其原因有二:一是發展必須以繼承為基礎,沒有良好的繼承,就談不上發展;二是20世紀60到70年代中醫藥學曾出現人才斷層現象。吳貽谷先生多年從事中醫藥文獻研究,深深體會到文獻研究是繼承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文獻研究的範疇很廣,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其最終目的則是發揚與發展。在研究工作中,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文獻研究中更要善於理論的總結。在編寫《中醫學概論》時,他強調要從理論角度系統地總結整理中醫學術,在編寫中藥工具書時,則要求從理論上闡明某藥為什麼能治療某病,力求講清其作用機理。他指出,在文獻研究中溫故知新是重要的,溫故知新有雙重含義,第一是既溫故,又知新,也就是既反覆研究古代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又學習掌握現代的科學知識與方法,二者並重;第二是溫故而知新,即通過研究舊有文獻而有新的發現,包括新理解、新體會,使過去模糊的認識得到澄清,作出新的解釋。 人物評價 吳貽谷不僅學術成就斐然,人品也廣受讚譽。為人謙和、不爭名、不爭利、不貪功、只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是吳貽谷身邊的人對他的一致評價。他有許多頭銜,是10餘個國家級、省部級編委會、學會、專業組的成員,並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首位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的研究員,也是該校首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