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處之死

來自網絡的圖片

周處之死今天要說的周處,名氣要不算大。不過更血氣一些,真正的戰死沙場。成就了一個軍人馬革裹屍的夢想,不過卻是因為政治鬥爭。[1]

周處(236—297年),字子隱,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280年,西晉滅楚的時候,周處已經四十多歲了。在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的古代,應該說周處的黃金年齡都是三國吳的臣子。但周處真正被歷史記住卻是因為西晉。

吳國時期,留下了的記載,是一個典型浪子回頭的故事。頗具神話色彩,但形象傳神,在民間一定流傳很廣,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了。而且相同的故事,也記載在了《晉書-周處傳》里,看來所謂的二十四史,確實不是都可以信的。

【《世說新語》周處除三害】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yé)?」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譯文】

周處年輕時,(為人)凶暴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的人認為是一大禍害。另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兩者)一起侵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害,而(這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互相拼殺後)只剩下其中一個。周處就去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裡)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漂遊了幾十里遠。經過了三天三夜,同鄉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慶祝。(周處)終於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實際上被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於是就進入吳郡去找尋陸機和陸雲(以求指點)。(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怕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早晨聽聞了聖賢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遠揚呢?」周處從此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忠臣。

並且說他改過自新之後,「拜文學家陸機、陸云為師,終於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歷任東吳東觀左丞、晉新平太守、廣漢太守,遷御史中丞」。其中也頗有疑點。陸機生於260年、陸雲生於262年,都小周處二十四五歲。在陸雲、陸機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吳已經被滅了。

周處入仕之後新平太守、廣漢太守等職位,當官的口碑都不錯。後來在擔任御史中丞時,因為耿直,得罪了梁王司馬彤。也因為這個事,埋下了之後戰死的伏筆。

周處戰死的前後過程如下:

元康六年(296年),郝散的弟弟郝度元聯合馮翊、北地地區的馬蘭羌人、盧水胡人一起反叛西晉,殺死北地太守張損,打敗馮翊太守歐陽建、雍州刺史解系,秦州和雍州地區的氐人、羌人紛起起兵響應,擁立氐齊萬年為帝,包圍涇陽(今甘肅平涼西北),並威懾關中。之後,西晉朝廷下詔任命周處為建威將軍,與振威將軍盧播都隸屬於安西將軍夏侯駿,讓他們前去討伐齊萬年。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齊萬年屯駐梁山(今陝西乾縣西北),擁有部眾七萬人。梁王司馬肜、夏侯駿派周處率領五千士兵攻打齊萬年。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齊萬年屯駐梁山(今陝西乾縣西北),擁有部眾七萬人。梁王司馬肜、夏侯駿派周處率領五千士兵攻打齊萬年。

關於司馬彤和周處之間的過節,和周處戰死的過程,有很多戲劇化的描述,各有側重,選取一段供大家參考。

【周處之死】

中書令陳准知道司馬肜將會報舊仇,便在朝廷說道:「夏侯駿和梁王司馬肜都是貴戚,不是將帥之才,進兵不求功名,撤退不怕責罰。周處是吳國人,忠勇果敢,與人有怨隙又沒有救援,必將喪身。應該下詔讓孟觀帶一萬精兵當周處的前鋒,必定能殲滅敵寇。不然,司馬肜會讓周處當先鋒,定會失敗。」朝廷不同意。[7]

當時賊兵駐紮在梁山,有七萬人,夏侯駿逼迫周處帶五千兵進攻。周處說:「我軍沒有後援,必定失敗,不僅自身滅亡,也是國家的恥辱。」司馬肜又命令周處進軍討賊,周處便與振武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在六陌進攻齊萬年。將要作戰時周處的士兵還沒吃飯,司馬肜督促他趕快出戰,而斷絕他的後援。周處知道必定會失敗,便賦詩說:「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終。」說罷便作戰,從早晨到日暮,殺敵萬餘人,弓箭用盡,盧播、解系不救援他。他手下勸他撤退,周處按劍說道:「這是我報效臣節獻出生命的時刻,為何要撤退?以身殉國,不也是可以的嗎?」於是全力作戰而覆沒。

周處死後,西晉朝廷倒是表現的非常好,追贈他為平西將軍,賜他百萬錢,安葬之地一頃,京城的地五十畝為宅第,又賜給他王家的近田五頃。詔書說:「周處母親年紀大,外加是遠方之人,我每每憐憫,要供給她醫藥酒米,賜她壽終。」

周處在八萬之亂、永嘉之亂之前平定羌、氐叛亂時戰死,是禍是幸,真難說清楚。如果是之後幾年,肯定難有紀念的祠堂保留到今天。在宜信,到現在還有《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存放於周王廟孝侯殿,是宜興最為著名的文物之一。

【周孝侯廟】

周王廟又稱周孝侯廟,因周處諡號「孝」,後又封「王」。廟邊上原來有一座高大的「周墓墩」,為周處「金甲墓」,也有人說是「劍甲墓」。以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有「元康九年」銘文的墓磚及晉代青瓷等文物。古人瞻仰周王廟和周府君碑,常常流連忘返。南唐學者徐鍇遊歷周王廟後說:「歷將軍之廟貌,想先賢之高風,周旋徜徉,欲去不忍」。 「周侯古祠」為荊溪十景之一。周王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經成為宜興碑刻博物館和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