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霖
周福霖,广东潮阳人,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1],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一生宏愿为抗震。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2]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3],广州市科协主席,湖南大学特聘学术顾问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1993年他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2019年7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周福霖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9年 广东潮阳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抗震专家 |
目录
个人简介
周福霖,男,汉族,广东潮阳人,1939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州大学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周福霖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隔震减震控制专家,是我国结构减震和振动控制领域的先驱之一,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我国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果显著。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11项。主持联合国 工业发展组织(UNIDO)隔震国际学术会议(1994.5)及中-美国际隔震减震控制学术会议(1999.5),并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近年来,出版著作4部,发表中英文著近100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曾获得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等10多个光荣称号。 周福霖院士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为创立、完善和发展结构隔震、减震控制这个崭新的技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把它推向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他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他为人真诚,待人谦逊,尊重同行的工作成果;他关心爱护青年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制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反复强调实验室要发扬团队精神,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以和为贵。他常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无论作为省重点实验室及能够成为工程院院士,都是发挥团队精神的结果。周福霖院士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做人真诚,待人谦让,尊重同行专家的工作成果.关心和培养中青年,先后指导(联合培养等)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人物生平
周福霖(1939. 6.12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人,高中就读于百年名校 聿怀中学。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抗震权威。 被誉为现代"张衡" :一生宏愿为抗震。 1963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民建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得到硕士学位。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国际减灾学会(ASSISI)常务理事,国际隔震减震控制学会(ASSISI)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010年12月接棒钟南山出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2011年9月当选国际隔震与减震控制学会(ASSISi)主席。2011年10月广州大学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周福霖任专家组组长
周福霖院士为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贡献。1993年设计建成我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与传统抗震房屋相比,地震反应降为1/4-1/6,并节省造价。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已在国内推广应用建成数百幢隔震房屋,某些隔震房屋成功经受地震考验。曾先后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97年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对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先后发表论文百多篇,2001年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使我国地震区的设计方法发生变化,从采用单纯抗震的设计变为可采用抗震与隔震减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周福霖院士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使房屋安全度提高3-4倍,并使楼层数增加和建筑面积增加,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成我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我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就荣誉
为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贡献。1993年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与传统抗震房屋相比,地震反应降为1/4-1/6,并节省造价。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已在国内推广应用建成数百幢隔震房屋,某些隔震房屋成功经受地震考验。曾先后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97年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对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先后发表论文百多篇,2001年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使中国地震区的设计方法发生变化,从采用单纯抗震的设计变为可采用抗震与隔震减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使房屋安全度提高3-4倍,并使楼层数增加和建筑面积增加,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中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11项。曾担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主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隔震国际学术会议(1994.5)及中-美国际隔震减震控制学术会议(1999.5),并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近年来,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近100篇,曾获得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省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等10多个光荣称号[6]。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周福霖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南疆铁路、北京地铁上盖大型小区"通惠家园"、广州新电视塔、广州大学城都成功应用了隔震新技术。这些年来,在周福霖的带领和谋划下,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团队在华南地区异军突起,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中心为此被评为建设部华南地区抗震研究基地,广州市、广东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9月,由广州大学申报的"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科技部、广东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国家重点减震控制结构安全实验室落户广州。领衔人是地震工程学家周福霖院士。周福霖院士主持的汕头市国际隔震示范楼的研究设计与建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2011年1月13日,周福霖院士获广东省首届"南粤创新奖"荣誉称号并获得奖金500万元。
2011年1月14日,周福霖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9月23日,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国际减震控制学会(ASSISi)理事会议上,中国结构隔震减震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当选为学会新一届主席。
2011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发放通知,公布国家"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结果,由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组织申报、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重大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资助经费达3400万元,该项目获准近期正式启动。周福霖任项目专家组组长。
2019年7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称号[7] 。
国内职务
(1)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
(2)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3)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4)全国高等学校土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5) 全国"隔震减震技术专家委员会" 委员
(6)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7)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8)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副主任委员
(9) "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 副主编
(10)"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 副主任委员
(11)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主任
(12)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
(13)广州市科协主席
(14)云南昆明官渡区减隔震院士工作站院士
国际职务
(1)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 隔震技术顾问
(2)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单位成员代表
(3)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 成员
(4) IAEE世界抗震房屋百科全书编委会 委员(亚洲地区专家代表)
(5) 国际隔震消能减震控制学会(ASSISI)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6)国际减震控制学会(ASSISi)主席
人物故事
港珠澳大桥的幕后英雄
由周福霖院士领衔的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港珠澳大桥技术团队担纲了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抗震、隔震与减震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抗震设计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特别好的借鉴对象,团队必须攻克许多难题,我们对10多个厂家,几百个产品开展了实验研究,经常日夜连轴转,甚至就连过年都在实验室过。"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作为最长的的跨海大桥,要如何抗震?周福霖团队在近10年的探索研究中,形成了一整套海上桥梁抗震减震技术体系。比如,对大桥非通航孔桥,采用基于橡胶隔震支座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的隔震技术,有效降低了桥梁的地震响应。
周福霖团队通过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大幅提高,从抗7级跃升至抗9级,"相当于类似汶川地震级别的地震都完全不怕",被称为"世界上抗震安全性最高的跨海大桥"。这是首次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设中应用减隔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提供范例。去年9月,港珠澳大桥在经历台风"山竹"阵风16级(实测桥上最大风速55m/s)的洗礼后,依然安然无恙。周福霖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自豪,也为自己的团队自豪。
心系灾民建首栋隔震住宅
1984年,周福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在中国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担任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主管全院土建设计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的人生再次遇到选择题。"我想集中精力做研究,去一个能把之前的研究落地实践的地方。"因此,高校是周福霖的首选。周福霖最终选择到广州参加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土木系主任、学院副院长。他一面承担教学任务,一面坚持做学术研究,探索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69岁的周福霖心系灾民,仍亲赴灾区进行考察和援建,看到眼前房屋倒塌,仿佛唐山的那一幕在汶川重现了。"地震中90%的死亡是因为房屋倒塌造成的,我们保护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周福霖一直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中国成为在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为千万人构建安全屋。
在援建过程中,周福霖将隔震技术应用到了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中。当芦山地震来临时,这座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大楼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倒塌,后来被称为"楼坚强",而另外两栋因为条件有限没能采用隔震技术的大楼则受损严重。"院长曾激动地说,当时全县医院都瘫痪了,如果没有这座隔震楼,后果不堪设想。"周福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一强烈的对比让周福霖甚是欣慰,他感觉自己当初的愿望正逐渐在实现,同时也渴望将这个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隔震工作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周福霖深感任务的艰巨,带领着团队开展了系列的工作。在他的推广下,现在国内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已接近12000栋。去年,周福霖团队起草了《建筑隔震设计规范》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希望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目前该规范已经报批,预计于今年出台。
现在周福霖的团队里有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慢慢变成了发展隔震减震技术的主力军。今年,周福霖已经整整80岁,诚如他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十三亿人,如果每个人都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做好十三亿件事。"而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抗震事业,只为实现当初立下的宏愿,给千万人筑起"不倒屋",要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即使如今到了耄耋之年,周福霖依然奋斗不止,他正在忙着筹建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新实验室,预计今年下半年实验室将在大学城落成启用。周福霖透露,届时将建成一个三连台的巨型震动试验台,通过实验室进一步研究相关抗震难题,将带动中国的抗震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视频
超级新闻场 2019:80岁抗震院士周福霖:一心要把房屋建成“安全岛”
周福霖:为广州塔装上“定海针” 地动山摇时 谁来庇护无助的生命
参考来源
- ↑ 【好人365】周福霖 ,央广网,2018-07-09
- ↑ 周福霖 ,中国工程院网
- ↑ 周福霖 ,工程建设技术信息网, 2013-06-21
- ↑ 周福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广州大学网, 2006-08-11
- ↑ 我校周福霖院士入选“中国好人榜” ,搜狐网, 2019-08-02
- ↑ 周福霖老师的简历 ,湖南大学网,
- ↑ 我校周福霖院士入选“中国好人榜” ,搜狐,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