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營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轄鎮。1958年建周營公社,1984年設周營鎮,2001年陶官鄉撤銷併入周營鎮。位於區境東南部邊緣,魯、蘇兩省交界處。南與江蘇省利國鎮毗連。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3.3萬。津浦鐵路、104國道、薛(城)蘭(陵)、韓(莊)店(子)公路縱橫境內。轄牛山、大韓窪、鐵佛、周營等5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造紙、煤炭、建築、建材、商貿、飲食服務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蔬菜。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周營鎮在列。[1]

目錄

鄉鎮概述

周營鎮北部為丘陵山地,80%的可耕地原先為跑水、跑肥、跑土的丘陵薄地,農業產出率低,經濟效益差,畝均產值不足200元。去年以來,該鎮黨委、政府把抓好土地開發整理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工程」和農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來抓,不斷完善項目開發機制,在國家、省級項目通過審查批准後,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抓土地開發整理工作。

周營鎮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對不同類型的土地整理項目工程探索不同的建設方式:項目任務細化到村組的,鼓勵群眾獨戶或聯戶承包,政府給予資金扶持並幫助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各村單獨實施的工程,實行「一事一議」,由村民大會民主討論決定;跨村的土地整理工程,按照小流域範圍,整體規劃,分片實施。在工程實施中由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工程規劃、設計、技術指導並承擔工程材料費,鎮、村具體安排實施和組織勞力,既明確了區、鎮、村的各自責任和義務,又很好地解決了勞力不足的問題。通過開展機械化施工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進度明顯加快,土地整理項目質量也明顯提高。

周營鎮還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做到土地開發整理到哪裡產業結構調整到哪裡,大大提高了項目區的產出效益。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後,花生的畝產量由160公斤提高到310公斤,玉米畝產量由2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僅這兩項就使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450多元。[2]

教育情況

周營鎮基本情況概述

隨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反哺農業的現實必然,農村富餘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不斷地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大量轉移,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這個特殊群體的問題不斷凸現,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周營鎮留守兒童的情況分析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

從調查的情況看,周營鎮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有85%以上的留守兒童是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還有一少部分被託付給親戚、朋友,極少數的是自己一個人生活,還有個別的除了自己生活外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缺失的情況非常嚴重。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影響大

周營鎮多半的孩子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

由於監護人對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介入較少,留守子女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都傾向於向老師和同伴求助,或者在和問題面前退縮了,這使得了大部分的留守學生成績偏低。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

周營鎮大多數留守兒童則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給予的多,在精神上關注的少,平時對孩子在成長中的困惑解決方法不當,不及時,由於存在年齡和文化的差異,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代溝」問題更加明顯。由於臨時監護人不願管理教育或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意、放縱、隨意的性格。[3]

周營鎮對留守兒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議

家庭方面

留守學生家長要轉變觀念,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留守學生家長要從孩子健康成長的長遠目標出發,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留守學生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落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健康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若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繫,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採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學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長要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學習,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質,從而配合學校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管理。

學校方面

加強溝通交流。班主任與留守生交流談心,詳細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做學生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學校要多開展文體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激活學生思維,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互助精神。

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為先,育人先育「心」。學校要多關心這些留守兒童,與他們談心,讓他們打開心靈的窗戶,與其它的孩子同樣的感覺到溫暖。

設置「親情電話」,建立互通制度。使學校與家長能夠經常保持聯繫,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社會及政府方面

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為留守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留守學生現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政府和學校要加快學校布局的調整步伐,積極探索新的辦學形式,由學校來多承擔一些監管責任與 義務,讓留守學生得到應有的管理照顧與關愛。婦聯組織與教育部門配合好,抓好家長學校的工作,利用農閒時期培訓農村孩子的家長,提高他們整體素質,讓他們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識,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學會教育孩子的本領。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關單位要協助管理,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開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

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使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應在中小學建立寄宿制,並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發展本地經濟,留住勞動力。周營鎮作為純農業鄉鎮,在種養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能抓住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這對於我鎮經濟的發展和留守兒童的解決問題,都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周營鎮領導將繼續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為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安全等問題作出應有的努力。同時,周營鎮領導也希望全社會能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為這一特殊群體建造一條共同關愛、呵護的橋樑。[4]

鄉村建設

周營鎮村務公開實現五個轉變:一是由村級村務公開向黨務公開轉變。每村除定期公開政務、財務情況外,對黨支部重大問題的決策情況、入黨積極分子確定情況、黨員發展情況等黨務內容也要向村民同時公開,讓群眾全面了解「兩委」的工作。二是由單一公開向多種形式公開轉變。對公開欄上表述不清楚的內容,各村採取廣播宣傳、發放明白紙、張貼標語等形式向群眾講明說透,同時,每年兩次召開民情懇談會向群眾公開政務和財務。三是由公開辦事結果向公開辦事全過程轉變。各村不僅向群眾公開辦事結果,而且進一步公開辦事程序、辦事依據、辦事原則及研究決定的全過程,讓群眾知根知底,隨時接受群眾監督。四是有定期公開向隨時公開轉變。在堅持每月定期公開的同時,對土地、宅基地、困難群眾救濟、糧食直補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而又急需辦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重大事項的辦理、處理情況隨時向村民公開。五是由被動反饋向主動反饋轉變。公開日村負責人到公開欄前對公開內容進行解說,回答和解釋群眾提出的問題和疑慮。

鄉村發展

進入「三秋」以來,周營鎮努力把抓好農業結構調整當作「三秋」生產的重頭戲,認真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實現了「三線」調整新 突破。「三線」即:做大做強以鐵佛為中心的鐵佛—張場—邵樓一線;鞏固壯大以大鞏湖為中心的沙河崖—大鞏湖—單樓一線;新擴發展以灣槐樹為中心的磨莊—灣槐樹—河灣一線。目前,全鎮已發展大中弓棚2.8萬個,無公害蔬菜面積2.5萬畝,冬暖大棚20個。一是抓宣傳,典型帶動。先後多次組織有關村的幹部群眾到壽光、蒼山和本鎮鐵佛村進行參觀學習,並組織由蔬菜專家和種植大戶聯合舉辦的技術講座和經驗交流會,使廣大群眾眼熱心動,積極配合結構調整。二是抓扶持,政策驅動。該鎮出台了《關於對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獎補標準的意見》 ,規定凡新發展大棚100個以上的,實現連片成方,經驗收合格的村,每個大棚獎村幹部30元,獎建棚戶500元。並積極協調信貸部門為每個建棚戶貸款1000元。三是抓服務,科技推動。不斷強化科技、農技、多辦等鎮直部門的綜合服務功能,定期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不定期邀請市、區蔬菜專家到田間地頭傳「經」送「寶」,真正使農民想干,會幹,干好。

榮譽記錄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周營鎮在列。

相關視頻

周營鎮衛生院護士節聯歡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