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汉语成语,拼音是duō duō guài shì,意思是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1] 出自《世说新语·黜免》。

目录

成语出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成语辨析

【近义词】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示例

宋 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何如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

清 沉起凤《谐铎·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1]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咄咄子陵 ,不可相助为理邪?”

晋 陆机 《东宫》诗:“冉冉逝将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诗:“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其姊﹞咄咄责妹曰:‘何处无婚姻,必欲与我共一婿?’”

《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人们对他的行动咄咄称奇。”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鸟兽呼音》:“留都呼马骡驴曰咄咄。”

成语故事

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yǎn)州青州五个州的军队。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

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

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mèn)。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2]

视频

中华成语故事动画片(112)——咄咄怪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