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仲固春日村居即事十二绝·仙居何异武陵溪
《和仲固春日村居即事十二绝·仙居何异武陵溪》是北宋诗人胡寅作品之一。
胡寅(公元1098—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于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出生于建州崇安县,他刚出生就面临了生死抉择,只不过选择权不在他。“寅,安国弟之子也。寅将生,弟妇以多男不欲举。安国妻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取而子之。”这是《宋史·胡安国传》当中的记载,他本是胡安国弟弟胡淳之子,最终被胡安国受母命收为养子,作为长子。后因时势跟随胡安国与胡宏一起远赴湖南,常有一句俗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话定然不假,胡寅在后来的人生中确实大有作为。
“ |
仙居何异武陵溪,泛出残红春水肥。 拟欲泝流兼载酒,应容艇子傍苔矶。 |
” |
— [北宋]胡寅 |
目录
作者小传
胡寅养父胡安国(公元1074—1138年),字康侯,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宋代著名理学家,世称武夷先生。胡安国自小就表现出了特有的智慧、好学和远大志向,在其刚学会说话之时,祖母就试着教他《训童蒙韵语》数十字,两遍之后就能记诵,祖母余氏非常高兴,说他长大以后必定能光大胡氏门楣。果不其然,他后来确立了湖湘学派之名,湖湘学秉承河南二程之学,并独具风格,为宋明理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一支。
根据《宋史》记载:胡寅“少桀黠难制,父闭之空阁,其上有杂木,寅尽刻为人形。安国曰‘当有以移其心’,别置书数千卷于其上,年余,寅悉成诵,不遗一卷。”胡寅小时候虽然很顽劣,但经过胡安国的精心教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还能有这样的出众天资,胡寅似乎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人。
遍览阁中群书,为胡寅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助其科举[1]中榜,为他日后从政和成为一名儒家学者、理学的传承之人做好了准备。在胡安国的影响和引导下,胡寅年轻时即受二程博大精深思想的吸引,坚定了儒学治学的方向,是当时儒家学者中少有的言行一致、始终不渝之人。
南宋建炎元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胡寅亲身经历了亡国之痛,有着强烈的因为山河破碎而萌生的激愤之情与屈辱之感。当年三月,金人扶立张邦昌为帝,建立伪楚国号,他即弃官归家,因此受伪楚言官弹劾降官一级,遂决定隐居。正是此时,胡安国看到战争频绒,准备迁居,于是胡寅一家人从荆门来到湖南,在潭州湘潭建碧泉书院,“前后居潭三十余载”。然后又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以讲学撰述为业。他们一家人因为国势动荡,壮志难酬而决定隐居,创立书院皆是以胡安国为主。在来此地后,胡氏父子确立了湖湘学派之名,人们将胡安国、胡宏父子视为“湖湘学派”的创立者[2],而胡寅也正是学派中主要成员之一。
胡寅一直秉持“尊王攘夷”的思想,他致力于维护宋王朝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他一切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也是其终点。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胡寅不会一直隐居,他一定会再次站起来,为他心中志向、为他一直所遵崇的思想学说而做出改变。
绍兴八年四月,其养父胡安国病逝于家,胡寅回家守制丁忧。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父丧服除后,胡寅奉祠,不久再知永州。绍兴十三年,胡寅在永州任上罢官免职。绍兴十六年,胡寅一度回福建崇安老家小住,于次年秋天回到湘潭。直到绍兴二十年,胡寅一直住在南岳。秦桧知道胡寅生活贫苦,乘胡寅往建州省觐世母,赠给百金。胡寅回信说:“愿公修政任贤,勿替初志。尊王攘夷,以开后功。”秦桧认为胡寅这是在讥讽自己,心中恼怒。胡寅与秦桧的碰撞,本以为会是可以和自己一样“尊王攘夷”的人,却不想正是由此得罪权贵,再次遭贬。
胡寅最终定居于衡山,终老于衡山。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胡寅卒于衡州,后获谥文忠。
视频
和仲固春日村居即事十二绝·仙居何异武陵溪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bilibili,2020-05-06
- ↑ 崇安胡氏:胡安国潜心研究《春秋》,开创著名的湖湘学派,腾讯网,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