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官問耳疾六首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 |
作品名稱: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 創作年代:南宋朝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曹勛 |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是南宋官員、詩人曹勛的一篇作品。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目錄
正文
(一)
行年七十化,聵景亦乘時。 日近尤為崇,雷轟尚弗知。 顧多居士病,賴有寧馨兒。 若得都無聽,唯哦見贈詩。
(二)
鐘鼓嗟無與,衰殘亦任時。 歲華髭鬢上,心事永雲知。 尚若泠然善,何能養就兒。 數篇存雅道,三復愧新詩。
(三)
牛斗當年事,何當復此時。 {上敖下言}乎雖有象,默爾類無知。 不作多聞士,難尤造物兒。 儻能三耳出,更誦五言詩。
(四)
慍心雖悄悄,藥物亦時時。 半耳念非病,全身聵始知。 三湘懷楚些,一櫂憶吳兒。 會見相陪處,應多古錦詩。
(五)
袁宏方詠史,江總得隨時。 歸興連天去,文盟落筆知。 雨多移蟻垤,花過靜蜂兒。 賴有西齋友,薰風正入詩。
(六)
中原困戎馬,久欲謁明時。 文軌雖非昔,英雄似未知。 寰中無好漢,帳下得豬兒。 慨念燕然勒,終還吉甫詩。[1]
作者簡介
曹勛是南宋大臣,北宋末詞人曹組之子。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2]
作者小傳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作功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以恩補承信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賜同進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仍為武官。靖康之變從徽宗北遷,年(一一四一),副劉光遠使金,中途還,又充館伴副使。未幾,為報謝副使使金,十二年至金,得請還梓宮及太后。十三年,兼樞密副都承旨。十五年奉祠。二十五年,起知合門事兼幹辦皇城司。二十九年,再為稱謝副使使金。三十年,提舉萬壽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四、一五○、一五三、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提舉皇城司(《宋會會輯稿》職宮七七之八二)。淳熙元年卒,年七十餘。遺著由子耜輯為《松隱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四十卷。事見《攻愧集》卷五二《曹忠靖公松隱集序》,《宋史》卷三七九有傳。曹勛詩,以《嘉業堂叢書》據舊刻本所刊《松隱文集》為底本,校以鈔本(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四庫本多殘,且佚原書第十四卷(實佚大部分,卷中幾首詩併入第十三卷),而舊抄本第十四卷亦與底本全異。因彼此都不明所知,茲將舊鈔本第十四卷詩編為第二十四卷。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