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存
和谐共存,分裂灭亡,主意既定,假意要为师父舒通筋骨,出其不备,把师父的右腿“咔嚓!”一声,活生生地折成两段。小徒弟看到自己的精心杰作,也不管师父的伤痛,得意洋洋欢笑雀跃,脑际浮现出大师兄气愤、着急、无奈,顿首捶足、气急败坏的模样,小徒弟嘴边的笑意更深了
目录
原文
本则譬喻故事记载在佛教的《百喻经》,两位沙弥的意气用事,为争执而争执,不能以随喜赞叹的心,来接受对方的成就,最后受到灾殃伤害的还是师父。综观我们的家庭、服务团体、社会,乃至国家,如果每个家族成员、社会分子、国民百姓,彼此失去理性包容,为抗争而抗争,将来受害者,不正是养我们、教我们的国家社会吗?和谐才能共存,分裂必定灭亡。
有一个师父门下收了二个剃度的小沙弥,两个人都很在意师父的青睐,彼此谁也不服气谁。这位师父害有严重的腿病,两条腿随着天气的阴霾晴朗变化,而迅速准确地反应发作。为了治好多年沉疴的风湿症,每夜睡觉前,师父就召唤两位小沙弥轮流来按摩双腿,他叫大徒弟按摩右腿,叫小徒弟按摩左腿。
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轮到大徒弟按摩右腿的时候,大徒弟正在用心地揉、压、捏、捶、敲、打,师父突然开口说:
“唉!瞧你长得这么个大块头,粗手粗脚地把我抓得好痛,一点也比不上你的小师弟,力道用得恰到好处,既不痛也不痒,你应该感到惭愧哟,好好向你师弟请教,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你才会进步。”
大徒弟被师父一盆冷水兜头泼下,肚内百味杂陈,心想:哼!都是小师弟工于心计,在师父面前拍马屁,拨弄是非,有朝一日一定要还以颜色,湔雪羞辱之耻。师父在大徒弟面前夸奖小徒弟的灵巧,在小徒弟面前也同样赞叹大徒弟的细心,轮到小徒弟按摩左腿时,师父也说了:
“小沙弥,你不可以轻心慢心喔!学学你师兄的细腻体贴,他每天按摩我的腿子时,一点也不打马虎眼,那像你隔靴搔痒,一点也不着力痛快。”
师父是一番用心,拈来“现前一段西来意”,以教育弟子,但是小徒弟也愤愤不平:哼!一定是大师兄在师父面前破坏我的形象,害我挨了师父的教训,有一天势必让你后悔莫及。师父在大徒弟面前夸赞小徒弟的好处,在小徒弟面前称扬大徒弟的优点,在师父是以佛眼视众生,人人都是圣贤,应该效仿尊重,但是两位弟子却怀凡夫心态,各有心结,彼此嫉妒猜疑。
有一天,有一家信徒的父亲举行八十大寿的庆生法会,师父就派大徒弟前往诵经祝祷。小徒弟看到师兄去施主家祈福消灾,拍掌欢喜,好极了!报复的机会来了,平常任你如何对师父谄媚殷勤,今天趁你不在家,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断,没有腿子可以按摩了,看你又如何鼓动不烂的三寸长舌,赢得师父的专宠喜爱。
主意既定,假意要为师父舒通筋骨,出其不备,把师父的右腿“咔嚓!”一声,活生生地折成两段。小徒弟看到自己的精心杰作,也不管师父的伤痛,得意洋洋欢笑雀跃,脑际浮现出大师兄气愤、着急、无奈,顿首捶足、气急败坏的模样,小徒弟嘴边的笑意更深了。
大徒弟诵完经,赶回寺院向师父消假请安,一看他负责按摩的右腿,折成两截瘫痪在地上,不由怒火中生,气愤填膺,哼!一定是小师弟搞的把戏,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折断,让你也没有腿子可以按摩。大徒弟以牙还牙,也把师父的左腿打断了,师父失去了宝贵的双腿。[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