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和谐管理理论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和谐管理理论是一个文化术语。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录

名词解释

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组织问题。”

主要假设为:(1)环境(自然、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因素是一切管理理论的约束条件;(2)人是管理活动中不确定性的终极源泉(在管理的意义上,物要素的不确定性是可以认知和适度控制的);(3)非人管理要素的目标实现方式可在人的认知范围内被无限优化(虽为强假设,但具有管理意义)。

和谐管理理论基于上述前提,将放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框架,而成为紧密依赖于环境的“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它是基于“此时、此地、此行业下的和谐主题”的辨析和应对。按“人”与“物”的划分,以及管理活动常常面临的“人的不确定性”、“物要素的匹配、互动和组合优化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相应地分化出“和”与“和则”,“谐”与“谐则”等两类概念。其中,“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主要关注人的主观性、主动性;由和的概念直接派生出“和则”,并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所显现的规律的概念,以协调人际间的共处,人与组织的共处,乃至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共处,如制度、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均是和则所考察的内容。“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谐则”作为“谐”的派生概念,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学或量化处理模式根据目标需求得以解决的。它可以是质量技术标准,也可以是结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和谐管理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其理论能对已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发生的管理现象有广泛且良好的解释力与预见力,同时具有紧贴管理实践的精确性,并能更加简捷、易操作。

和谐管理理论的内在价值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和谐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这是和谐管理理论的立足点。席酉民教授对和谐下的定义为: 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 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和谐”的两种价值内涵。

第一种是“和谐”的技术价值,它体现了“谐”的精神。“和谐”首先定义的是系统在要素上、组织上、结构上的总体协调.它反映了系统在一定输人下输出极大化(或在一定输出下的输人极小化)的一种技术要求。在这里,系统输出指的是狭义的系统产出,并不包含系统本身精神状态的改变。“和谐 的这种价值含义体现了效率的原则。如前所述,这种效率是在系统目的的意义下进行定义的。效率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各种组织,包括盈利性组织与非盈利性组织 政府组织等。如福利院,它的目的是为生活无依靠的老人提供生活帮助。用最少的资源去提供最大的服务,这就是它的效率的定义。虽然福利院不直接考虑效益,但如果它的运行是高技的,那么它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并且与外部社会和谐共存。因此它就可以不断获得外部资源而生存下去。即便是盈利性组织,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并不一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当然,从长远来看,效益是盈利性组织的根本目的,那么,此时效率的定义变成:使企业的长期效益最大化)。

第二,和谐的价值包含一种系统成员的精神利得的意义,它体现了“和”的思想,对于一个企业成员而言,企业不但为他提供一种物质的生存手段,同时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寻求集体归属感的最理想的场所。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表明,人除了生理上的需求外,还存在许多社会需求,并且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会益发突出。因此,精神和谐的追求,不仅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也是系统成员的一个直接目标之一。实际上,这两方面价值是相互依存的,忽视了哪一方面的因素都不可能达到整体的系统和谐,效率与精神价值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对于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于其它类型的组织则更是如此。

如此一来,企业和谐管理的价值并不是针对抽象的企业.也不仅仅是针对企业所有者,而直接指向企业的相关人群。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发展的趋向表明,企业不再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的工具,而是各种相关群体在一种契约体系中完成社会分工和合作,为相关群体提供最大福利的组织。这一思想在美国许多州的立法变革中得到了体现(崔之元,l996)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社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契约而组成的组织。因此,它就带上了一种社会性的色彩,使得组织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和谐管理理论的和谐诠释

和谐的分类与标准

系统和谐性是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概括地说,系统和谐度反映了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以达到产出最大化目的的结构状态。然而,这种工程化的描述过于空泛,人们很难从中直接得出其确切和具体的含义。所以.我们还需对之进行破译,以更进一步明确其思想。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和谐”的价值入手。

和谐具有效率和精神满足两方面的功能,那么系统和谐与否的判断就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按照这种思路,“和谐”就是组织内所有成员之选择的协调状态,以及这种选择与外部环境以及为达到组织目标的特定的技术要求间的适应程度。

按“和谐”的范围分,可以分为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大部分;按“和谐”的作用分,可分为技术和谐和精神和谐。精神和谐是企业成员的个人目的与企业目的以及个人目的间的相容;技术和谐包括组织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技术和谐与精神和谐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组织所有的活动都要由人来完成,所以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合理,更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因此,精神和谐既有精神满足的一方面,又有促进效率的一面。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和谐又为精神和谐提供了保证,是为实现精神和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上的选择。

和谐的这两种分类相结合,可以分为四种“和谐”。即内部技术和谐、内部精神和谐、外部技术和谐、外部精神和谐。和谐的分类如图1所示:

和谐管理理论

以企业为例,内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三者行为取向的一致程度。外部精神和谐即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兼容程度。内部技术和谐即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采用。外部技术和谐,即企业有效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能力。

除了从内部到外部,从精神到效率来看待和谐问题外,我们还应该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来认识这一问题,即和谐还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具体地说,和谐还须遵从人类的自然理性和正义的标准,否则即使符合上述的和谐准则,仍不能称作一种和谐。比如纳粹德国时代的狂热组织,我国文革时期的派系组织等。这些例子都阐明了,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某些违反人类正义和人类文明的组织和行为都可能在其组织内部和外部找到普遍的支持,如果我们不附加这一最高标准的话,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我们把这种符合人类正义和人类自然理性的标准称为“超验和谐”。

所以 从更广泛的社会学领域来说,和谐就分为六个层次:构成的和谐;组织的和谐;内部环境和谐;外部和谐;总体和谐;超验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
  2.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