咍(拼音.)
咍 拼音: hāi 注音: ㄏㄞ 部首: 口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
五筆86/98: KCKG 倉頡:RIR 鄭碼: JZJ 電碼:0739
筆順編號:25154251 四角號碼: 63060 UNICODE:548D
目錄
基本字義
hāi ㄏㄞˉ 笑:拊掌歡~。 古同咳,嘆詞:~!我真不該這樣! 助詞,中國元、明兩代戲曲中的和聲用字,起加強樂曲節奏的作用。
方言集匯
粵語:hoi1 客家話:[梅縣腔]j1[台灣四縣腔]toi2ji2[客英字典]ji1[海陸豐腔]toi2ri2
詳細解釋
咍 hāi 〈動〉(形聲。從口,台聲。本義:飢笑,嗤笑) 同本義 [sneer at]
休為貧士嘆,任受眾人咍。——唐· 杜甫《秋日荊南述懷》
詞性變化
咍 hāi 〈形〉
歡笑 [smiling] 歡咍溫噱。——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又如:咍口(笑口);咍咍(歡笑的樣子);咍噱(歡笑) 咍 hāi 〈嘆〉
表示傷感、後悔或驚異,常寫成「咳」 該死,糟了 [damn it]。如:咍,我怎麼這麼糊塗! 怎麼 [what]。如:咍,真有這種怪事兒 表示招呼 [hallo] 咍,怎麼不回過臉兒來。——《西廂記》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咍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來切,音㾂。《說文》蚩笑也。《左思·吳都賦》東吳王孫囅然而咍。《註》楚人謂相調笑曰咍。 又《字彙》湯來切,音台。姓也。《正字通》明弘治舉人咍左,見奇姓通。咍讀如字,字彙音台,誤。 又葉與之切,音移。《楚辭·九章》忠何辜以遇罰兮,亦非余之所志也。行不羣以顚越兮,又衆兆之所咍也。志叶音之。 又葉許記切,音戲。《束皙·��居釋》束子閒居,門人��侍。下幃深譚,隱几而咍。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 ·咍 蚩笑也。從口從台。呼來切
English
laug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