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詠瓢》

圖片來自網絡

作品名稱: 《詠瓢》

創作年代:唐朝

文學體裁:詩

作 者:張說

《詠瓢》唐朝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西晉司空張華後裔張說的詩。[1]

年輕的張說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不俗的文學造詣,當時的他在科舉考試之時做的策論,被認定為天下第一策論。[2]

目錄

詩詞正文

詩詞評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張說較少詠物詩,但這一首《詠瓢》很有趣,將初唐的文字遊戲與陳子昂一類詩人的哲理意義結合了起來。

作者簡介

張說(yuè)(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西晉司空張華後裔。張說的祖先原是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代居於河東(今山西永濟),後遷至河南洛陽。

689年(永昌元年),武則天[3]在洛陽南門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命吏部尚書李景諶考核策論,張說的應對排名第一。武則天認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將張說定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後任左補闕。

699年(聖歷二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四十七人編修《三教珠英》,並由麟台監張昌宗總領此事。但是,張昌宗不學無術,只是高談闊論,賦詩聚會,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700年(久視元年),武則天在三陽宮避暑,到了秋天還不回京。張說上疏進諫,並提出四條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則天沒有理會。

702年(長安二年),《三教珠英》修成,張說改任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被提拔為鳳閣舍人。

703年(長安三年),張易之張昌宗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並讓張說作證。張說在武則天面前,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張說卻因忤旨被流放欽州(在今廣西)。

視頻

《錢本草》唐朝 張說

參考資料

  1. 《詠瓢》 古詩文網
  2. 張說簡介 蘿蔔文學
  3. 武則天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