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品味豆腐(李雪姣)

《品味豆腐》中國當代作家李雪姣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品味豆腐

豆腐是一種人人都喜愛的食品,大人小孩都愛它,文人學士們也都愛它。幾十年來品味豆腐,品出了許多的滋味。

在詩人的筆下,豆腐是肌膚雪白純潔無瑕的美人。宋代的大詩人、美食家蘇東坡這樣歌頌豆腐:「煮豆為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從詩中可以看出這位號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東坡居士,在油燭燈下,品着豆腐,喝着美酒,醉態可掬的神情。元雜劇中,歌頌豆腐的仍不乏其人。詩人鄭允端有詩云:「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磨礱流玉乳,煎煮結清泉;色比玉酥淨,香愈石髓堅;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把豆腐製作過程的色、香、味、形、質、都描繪得淋漓盡致。明代的豆腐詩也不少,蘇衡就曾讚美道:「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豆腐是餐餐都離不開的朋友。一碗白生生的豆腐,配上碎碎的青椒和芹菜,惹人喜愛。主人要講究些,用豆腐炒肉,豆腐立即就有了肉的鮮美,用豆腐花放上蔥末和豆豉做出來的湯,也是滾燙香咸,美得很。豆腐有一付好心腸一付好脾氣,它對老人小孩都好,沒齒的老人,剛剛長出新牙的孩子,吃豆腐是最有營養也是最安全的。在經濟困難時期,殺豬、蒸糕做麻片、作豆腐,一直是萍鄉城鄉百姓的「三大壯舉」。作豆腐的多少,也能看出這家的經濟實力。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處在物資極度睏乏的時期。吃豆腐也算得上一種奢侈,家中有限的幾張豆腐票,要等到來了外婆家的客人,家裡請了裁縫或木匠,或是孩子們要期中考試了才捨得用。為了買到豆腐,我和妹妹要凌晨四點多起床去豆腐社排隊,等到六點多開賣時已是人聲鼎沸,我們提着還冒着熱氣的豆腐回家,因為得到了母親的誇獎心裡美美的。

豆腐還和皇帝大臣有些淵源呢?傳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當上皇帝,吃遍山珍海味後,始終覺得所有的美味都不及他落難當叫化子時,一位好心人給他吃的一碗白邊紅心飯好吃,御膳廚房怎麼也做不出這種飯,大臣們左尋右找,尋找到了當年施捨的人,才知道白邊紅心飯,原來是一碗豆腐渣,中間的紅心,是鍋底的一點紅高粱粥。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是將豆腐比作清廉的化身。有豆腐清白精神的當首推後漢的清官楊震,據載,楊震做東萊太守時路南昌邑,縣令王密夜贈十金,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當即嚴厲指出:「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因之被譽為「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故事告誡為官者必須要有自尊、自省、自律的精神,不能愧對天地良心,更不能愧對百姓。

豆腐是一個不卑不亢的君子。豆腐從來不擺架子。聽說過「官架子」,「太太架子」,可沒聽說「臭豆腐架子」。豆腐,它雖然不是葷腥類食品,可卻是蔬菜類的補充。遇上突然造訪的客人,主人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然後非常謙遜地說,實在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只好豆腐打滾了。一碗香香軟軟的豆腐,立即為主人解了只有蔬菜沒有葷腥的圍。豆腐是一個謙謙君子,它不卑不亢,它親密地和蔬菜類在一起,因此有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讚美,它和豬肉雞肉香菇在一起,有了肉類的鮮美,卻不失豆腐的本色。

中國人發明豆腐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淮南的豆腐之鮮美品種之多,稱得上是全國之最。豆腐已經滲透到平常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百姓們把生活和人生中的智慧和感悟融入豆腐中。謎語有:「土裡下種,水裡開花,袋裡團圓,板上分家」歇後語有:「快刀切豆腐,兩面光。老豆腐切邊,充白嫩。」「麻繩系豆腐,提不起來。」俗語有:「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還演繹出了諸如「豆腐西施」、「關公賣豆腐」、「雷公打豆腐」之類的傳說和故事。現代人充分體會到了豆腐的營養價值,豆腐除了被做成白豆腐、香乾豆腐、豆腐皮在市場上出售外,各種超市的貨架上都擺着各種豆製品,什麼豆腐乳、豆腐雞、豆腐沙拉應有盡有。

豆腐是不朽的,只要有土地,就能生長豆子,只要有水和鹵,就能打出豆腐。[1]

作者簡介

李雪姣,女,1963年3月出生於江西萍鄉市安源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