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品茗觀壺記(陳小丹)

​​ 品茗觀壺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品茗觀壺記》中國當代作家陳小丹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品茗觀壺記

從古至今,品茗論道,乃人生一大樂事。烹茶的境界,受其茶葉、水質、爐火、器皿的影響,決定它的高度。古代的茶道,上至一瓣茶葉,下至燒火欖核,都甚為講究。《紅樓夢》里,妙玉之烹茶,便最為精緻。茶葉、水質、爐火固然對茶的湯色及口感影響甚大,而沏茶的器皿,在我看來,更為關鍵。茶湯與菜餚,都講究色香味的搭配,器皿,與口感及美觀之間的微妙千絲萬縷。這也正如潮州手拉朱泥壺,何以得到潮州愛茗人士的關注。

最近,應吳錦全老師之邀,有了一個賞玩手拉朱泥壺的機會,他是手拉朱泥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一眼相中了五把具備古風氣息的手拉壺。神奇的是,我將這五把壺,按順序進行排列之後,正好體現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開天闢地」壺—「華夏」壺—「禮」壺—「和」壺—「如意」壺。這五把壺,已然將天地盡入壺中,難怪,「壺小乾坤大」,確實不無道理!

我拿起「開天闢地」壺,細細端詳。遠古時期,盤古手持開天斧,將混沌的宇宙,劈開成為天與地。吳老師的這把「開天闢地」壺,壺身稍大,渾厚飽滿,呈方圓狀,與盤古高大魁梧之身軀不謀而合。壺柄,為一斧頭造型,稍朝上;壺嘴呈鑿狀,較水平線;壺柄與壺嘴之間距離,好似盤古之左膀右臂,持斧取鑿,成就開天闢地之勢。壺蓋設計不像其它壺蓋,壺口略大,有天蓋地之感,不作天衣無縫之形,是為契合盤古開天闢地後,天與地不再混沌一體之意。果然精妙!

拿起第二把壺,此壺命名「華夏」,妙哉,華夏文明已皆入此壺。底部與以往圓底不同,為三鼎足。壺身呈現鼎狀,由大及小,由壺底向壺口頂端攀升。壺柄為橢圓手柄,壺嘴略短,兩者呈水平線。壺蓋為塔狀,圓錐立體,從蓋底直接延伸至壺鈕。壺蓋平坦,與壺口嵌合嚴密。

這把「華夏」壺,磅礴大氣,整體以鼎入型,意為華夏大地鼎盛繁榮。底部三足,鼎足而立,河山穩定牢固。由底及蓋逐步向頂峰攀升,形至壺鈕頂端,平坦,意為華夏精神穩如泰山。

意猶未盡之餘,我又開始了第三把壺—「禮」壺的觀賞。這把壺與其它壺最大的不同,是同時配套了三盞茶杯。我腦中將「禮」字浮現,果然,三盞茶杯確為「禮」字左邊部分的象形圖。茶杯底窄口寬,線條硬朗,剛健有力。「禮」壺的壺的部分,則形似「禮」字右半部分。壺身呈圓錐狀,壺底平而寬,逐漸向上縮窄。壺柄為耳形設計,壺嘴稍長,似狼毫龍鬚。洋洋盈耳,揮筆灑墨。壺蓋錐頂狀,上雕刻多圈橫紋,或許,這與古文「禮」字右半部分之「豐」相得益彰,示意五穀豐登,年豐時稔。禮有傳承文化之意,也為孔子儒家思想,以壺與杯配套入名,也彰顯華夏民族的禮儀之邦,待客之道。

接着,我觀賞吳老師的第四把壺。此壺命名為「和」,「和」是茶道的核心精神,更是潮州工夫茶之精髓所在。「和」,也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文明。「和」壺的壺身,扁圓,壺底向上至壺柄與壺嘴水平線處,雕刻千環橫紋。《論語·子路》有云:和而不同。君子應和睦相處,卻不應隨便附和。千環向上延伸,從核心逐漸向四周慢慢散開,完美展現「和而不同」之意。壺柄為一圓環,壺嘴柔和流暢。壺蓋小丘狀,穩蓋壺口,不留痕跡,和順美好。

最後一把,便是「如意」壺。「如意」,為祥瑞之物,吳老師以「如意」入壺,特點鮮明,制工精巧,確為值得收藏之品。我一直覺得,靈芝形狀與如意頗為相似。且,靈芝乃屬珍貴食材,與「如意」之貴重程度不謀而合。此壺身飽滿流暢,顯得靈巧穩重。壺柄上端延伸出一把如意,下端以一支架撐住,宛如靈芝長於萬年古樹之上。壺蓋與壺口嵌合完美,無縫銜接。不愧為大師匠制,大雅而深意無窮!

賞壺,方知壺中天地。賞壺之人如若到了一定境界,便會從壺之實用功能上升至精神層面。這一融合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品,飽含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及藝術底蘊。一壺在手,是洗淨世間鉛華之後的溫暖從容。壺中天地,坐擁自己的山河歲月。

[1]

作者簡介

陳小丹,筆名圓蛋,中國檔案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湘橋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刊物《嶺南文學》副總編,《神州文學》副主編。希望餘生能夠霽月光風,不縈於懷。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