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大尾羊
哈薩克大尾羊 |
哈薩克羊( Kazakh sheep)原稱福海大尾羊,又叫阿勒泰大尾羊,屬肉脂兼用型粗毛羊地方品種,體質結實,
四肢高而健壯,善於爬山遊走,放牧抓膘性能好,蓄積脂肪能力強,耐粗飼,抗寒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好,
以肉質鮮嫩味美、無膻味而著稱。但其羊毛品質差。
中文學名哈薩克大尾羊界動物界種哈薩克大尾羊分布區域新疆北部地區
目錄
形態特徵
哈薩克大尾羊因有着一個滾圓而肥大的、全是脂肪生成的尾巴而得名,粗毛、大尾巴、肉脂兼備是
新疆大尾羊的主要特徵。史籍曾記載:「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廣,重10斤」、「新疆羊大如牛,尾大如盆」。
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兒子專門寫過一首賦《大尾羊賦》。元代的詩人白湛淵還作過作《詠羯詩》:「羯尾大如斛,
堅車載不起。此以不掉滅,彼以不掉死。」 哈薩克族人把羊的耳朵的形狀分成3種。寬而下垂的耳朵叫「透克」;直挺挺的呈筒狀的長耳朵叫「克固烏斯」;
向兩邊凸出的短耳朵叫「求納克」。除了這3種形狀外,有的羊還長着向兩邊長長的凸出的,耳幅略寬的耳朵,
叫「沙日班」。「沙日班」是「透克」和「求納克」的中間形狀。
生活習性
長期繁衍在嚴酷生態環境下的哈薩克大尾羊,經過自然選擇及農牧民的精心選育,形成適應性廣、
體質結實、四肢較高、善於爬山遊牧、抓膘能力強的優良地方品種。
分布範圍
哈薩克大尾羊原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北麓和阿爾泰山南麓;主要分布於北疆各地及其與甘肅、青海毗鄰的地區。
哈薩克大尾羊產區地形複雜、地貌多樣、氣候變化大,各地氣溫隨季節和地勢而不同。新疆的阿勒泰、木壘、巴里坤等是主產區。
生活地點
哈薩克大尾羊形成歷史較早,早在公元265年-316年,大尾羊見於記載。《據清朝楊岫撰寫的《豳風廣義》中記載,「羊,
五方所產不同,而種類甚多,哈密一種大尾羊,尾重一二十斤」,這裡所說的大尾羊,即當今的哈薩克大尾羊。
生長過程
因為要逐水草,大尾羊每年都要從準噶爾盆地到阿爾泰山做一次長途旅遊,要走800多公里的路,還不包括它們每
天吃草時不停走的路。按照大自然的法則,這大尾羊也是自然選擇、淘汰的結果,是"適者生存"的結果。
傳統的遊牧生產,阿勒泰的大尾羊一般都在每年的十一月配種,母羊懷胎150天左右,
來年四月春回大地,百草萌生時節產羔,這也是大自然的造化。
食用功效
哈薩克大尾羊以肉脂鮮嫩味美、無膻味而著稱。母乳餵養的小羊羔肉質緊、嫩,瘦肉中含有脂肪,入口鮮香,
營養價值高。現今已經成為各地遊人來新疆必定要品嘗的一味佳肴,也因此被新疆知名羊肉品牌思巴哈及小巴
依選做原料羊。因肉質細嫩而堅實、肥而不膩、鮮而不膻、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等特點,被人們編了
一長串的讚美它的順口溜:"走的黃金道,吃的中草藥,喝的礦泉水,穿的毛革服、睡的寶石窩。"更有甚者,
有人還戲謔地加了兩句,說它"拉的是六味地黃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順口溜的確概括出了大尾羊的生存環境,
誇張地說出了大自然的恩賜和這一品種的珍貴。
生產性能
哈薩克大尾羊的繁殖率比較低,一年一胎,一胎一羔,哺乳期長達三個月。成年種公羊最重達171公斤,
成年母羊最重達126公斤,當年羔羊最重達120公斤。耐粗飼、善跋涉、抗嚴寒、體質堅實、適宜放牧,
以其體格高大健壯、肉脂生產性能高,生長速度快、長膘能力強著稱。
產肉性能
哈薩克羊肉質好。據測定,每100g瘦肉含蛋白質18.92g,粗脂肪6.35g,鈣19.25mg,磷391.46mg,
鎂3.23mg,鐵18.48mg。氨基酸中穀氨酸為15.98%,脂肪酸中不飽和脂肪酸占68.21%。
產毛性能
哈薩克羊成年羊春、秋季各剪毛一次,羔羊秋季剪毛。平均產毛量成年公羊2.6kg,成年母羊1.9kg。
繁殖性能
哈薩克羊5~8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18~19月齡。母羊秋季發情,發情周期16天,妊娠期150天,
產羔率99.0%。羔羊初生重公羔4.3kg,母羔3.5kg;斷奶重公羔35.8kg,母羔28.5kg。羔羊140日齡左右斷奶,
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羔2259,母羔178g,羔羊斷奶成活率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