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哈里发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它是指伊斯兰先知、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穆罕穆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逝世后的继承者。哈里发在十一世纪之前一直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政治、宗教领袖,即阿拉伯帝国君主、伊斯兰教领袖,相当于一名“神权君主”。[1]

哈里发
 
职业 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
知名于 阿拉伯帝国君主、伊斯兰教领袖
知名作品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哈里发

外文名称:caliph;calif;khalif;khalifa;Khalifah;خليفة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代治者、代理人、继承者

定义: 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

四大哈里发

在历史上,一共有四位正统的哈里发,这四位哈里发都是根据伊斯兰继任原则选举产生的,且四任都与穆罕默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在第四位正统哈里发被杀之后,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权落入了伍麦叶家族手中,在穆阿维叶以哈里发名义所建立的伍麦叶王朝后期,因为宗教教派繁多,哈里发开始拥有了“最高宗教解释权”,伊斯兰教由此分裂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2]

634年,首任哈里发艾布•白克尔去世,不过他早就指定欧麦尔为接班人。前两任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岳父:欧麦尔的女儿哈弗赛也是穆罕默德的一位妻子。十年后,欧麦尔被波斯奴隶暗杀,他死前指定继承人将在奥斯曼•本•阿凡和阿里•本•艾比•塔里卜等六位圣门弟子中间产生。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也是商人出身,在位十二年,后因任人唯亲、俸禄分配不均,被一伙来自伊拉克和埃及的穆斯林刺杀。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他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到伊拉克的库法,661年被刺客杀害。同年,阿里之子哈桑与穆阿维叶达成协议,后者将哈里发的头衔转让,并退居麦地那。

穆阿维叶称哈里发后,不仅定都于大马士革,又将哈里发制度确定为世袭。后来的伊斯兰学者认为,阿里之死标志着哈里发制度的结束,此前(632年至661年)就是所谓的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 穆阿维叶最终成为哈里发,开创了倭马亚王朝。

职能

早期逊尼派对哈里发职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六点:

(1)保卫伊斯兰信仰和阿拉伯领土不被侵犯亵渎,保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不被异教徒占领。

(2)必要时宣布圣战。

(3)任命政权军政官员。

(4)征收赋税,管理公共财富。

(5)讨伐叛逆。

(6)执行法律。

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入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失去一切世俗权利,成了单纯伊斯兰教法官和教义解释者。军政大权落入塞尔柱“苏丹”手中。[3]

四位正统哈里发均是来自不同家族的“迁士”,他们与先知穆罕默德之间都存在着颇具政治意味的姻亲关系。他们不具有先知身份,但继承了穆罕默德的裁判权、对乌玛的领导和对沙利亚法(伊斯兰教法,原义为“道路”)的维护等职能。

穆罕默德死后,半岛一些部落开始反叛,艾布•白克尔进行了所谓的里达战争(镇压变节者战争),并向北开疆扩域。由此看出,哈里发是军事领袖,指挥穆斯林同异教徒作战,并镇压反叛的穆斯林部落。欧麦尔上任后,继续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征战,分别在雅穆克河战役(636年)和卡迪西亚战役(636年)击败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两伊战争爆发前夕,萨达姆曾用卡迪西亚战役的典故来鼓舞士气,此役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在经济方面,欧麦尔首先在麦地那按照波斯样式建立迪万制度,并确定俸禄名单,之后又在其他城市推广这一制度。奥斯曼任上的651年,萨珊王朝灭亡。这一年即唐高宗永徵二年,奥斯曼曾派使团来华。在奥斯曼的授命之下,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建立了阿拉伯海军,在海上打击拜占庭。奥斯曼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宗教方面,他制定了被称为“奥斯曼定本”的《古兰经》。

四大正统哈里发另一个重要的宗教职能是在聚礼日(星期五)领导众人礼拜,例如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就是在库法大清真寺礼拜时被暗杀的。伊本•赫勒敦在《历史绪论》中提到,穆阿维叶就任哈里发后,在清真寺设立了主持礼拜用的隔间,以防在礼拜时遭人暗算。清真寺隔间的设立,也成了区分正统哈里发和世袭哈里发的一大标志。[4]

世袭制度

穆阿维叶在当哈里发前,曾拿出奥斯曼的血衣,向当时的哈里发阿里讨个说法。而自从他当上哈里发,则强调哈里发权威不可挑战,甚至使哈里发成为世袭制度。此外,伍麦叶哈里发们还自称为“安拉的继承人”。而根据《古兰经》第二章和第三十八章的两处经文,“安拉的继承人”是用来称呼穆罕默德之前的先知们的。据说艾布•白克尔曾严厉斥责下属如此称呼自己。后来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们也称自己为“安拉的继承人”,但不少宗教学者们(乌莱玛)都抵制使用这个称呼。

从某种程度上说,穆阿维叶的上台是麦加旧有势力的复辟,也即伍麦叶家族对哈希姆家族的胜利。哈希姆人如同中国的孔氏,一直保有圣裔家族的地位。虽然阿里之子哈桑逊位给了穆阿维叶,但他的后裔一直被尊为谢里夫,而且伍麦叶人在物质上对他们十分优待。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麦加的谢里夫们势力也很大,他们可以缠绿色头巾、接受臣民的吻手礼等等。

“安拉的继承人”穆阿维叶于680年立其子叶齐德为第二任哈里发,哈桑之弟侯赛因(什叶派的第三任伊玛目)、即穆罕默德的小外孙拒绝对其宣誓效忠。叶齐德派出大军包围侯赛因所在的卡尔巴拉,侯赛因及其支持者们于伊历正月初十战死,这便是什叶派阿舒拉节(“第十”)的由来。什叶派并未随着侯赛因战死而消失,六七十年后,他们也成为推翻伍麦叶人的一股重要势力。

684年,伍麦叶人发生内斗,哈凯姆系取代了艾布•苏福扬系。当麦尔旺•本•哈凯姆登基后,他开始使用“盟约” 制度来确立王储,这就使得原来的“宣誓效忠”降到次要的位置。王储(即“盟约管理者”)可以是哈里发的儿子,也可以是兄弟或表兄弟。802年,哈伦•拉西德在麦加的克尔白天房公开宣布其子艾敏和麦蒙为第一和第二王储。

哈里发传子还是传弟的不确定性在现代也存在着。例如约旦国王侯赛因•本•塔拉勒(谢里夫侯赛因之重孙)曾立其弟哈桑为王储,但1999年在他重病期间,担任王储三十四年的哈桑突然被废黜,其子阿卜杜拉被立为王储。阿卜杜拉二世即位后,也曾立异母弟弟哈姆扎为王储,但2004年阿卜杜拉宣布废除哈姆扎的王储职位,在王储之位空缺五年之后的2009年,阿卜杜拉立长子侯赛因为王储。沙特阿拉伯的情况则是论资排辈,老王储不断涌现。今年初刚登基的国王萨勒曼,已经八十岁了,他是伊本•沙特的儿子,在他之前,已经有四位兄长担任过沙特阿拉伯国王。[5]

兴衰历史

十世纪,帝国四分五裂,实际统治区域只有巴格达及周边地区。公元945年,白益家族进入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克非成为了白益家族的傀儡。公元1055年,塞尔柱人打进了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只保留其宗教首领的地位。

而中下层的反抗和斗争,也是造成国家统治基本动摇的一个主因。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满足奢侈生活的要求,哈里发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封建主与广大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处在不断恶化之中,最终导致了民众起义。其中盛势最为浩大的起义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玛特起义。

阿塞拜疆的社会下族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就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地区,民众武装一度发展至三十万人。机智善战的巴贝克屡破官军,斗争长达二十年。马蒙、穆尔台绥木两任哈里发重金悬赏巴贝克人头,837年,巴贝克被手下出卖,英勇就义。

人民起义也使得异端教派明显活跃。九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玛特教派兴起,该派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除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公元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起义,起义之火蔓延至波斯、中亚一带最终建立了卡尔玛特王国。

塞尔柱人到来后,帝国一度达到了中兴的局面。虽然哈里发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实际上权力其实已经落入了塞尔柱苏丹手中。塞尔柱苏丹十分敬重阿拉伯帝国传统,承袭各种制度和教义,帝国东部一度恢复统一。

但是这只是表面中兴统一,实际上更恐怖的反抗斗争即将到来。11世纪末,什叶派内部出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阿萨辛派,以阿剌模忒堡为根据地,专门从事刺杀哈里发、苏丹、达官贵人的恐怖活动。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制造了有机契机。十字军东征,甚至多次血洗耶路撒冷。

蒙古兴起后,灭掉花剌子模,冲进中亚。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奉蒙哥汗的命令西征,这是蒙古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西征。此次西征洗劫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并于1258年摧毁巴格达,1260年拿下大马士革。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灭亡以后,哈里发的称号仍然作为伊斯兰教宗教的称号被继续使用下去。哈里发首先被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控制。公元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宣布自己继任哈里发的职位,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领袖。直到1924年,哈里发制度才被土耳其革命的领导者凯末尔废除。[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