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響水縣是江蘇省鹽城市下轄縣,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北部,江蘇省東北部沿海,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素有「中國小戲藝術之鄉」之稱。

響水縣地勢平坦,起伏較小,屬溫帶季風氣候,其境內擁有灌河八景、黃河故道生態濕地、聽潮閣公園等旅遊景點。

目錄

歷史沿革

南宋之前,古淮河從縣境內雲梯關獨流入海,縣境大部處於滄海之中。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淮,境內開始逐漸淤積成陸。

明初,縣境東南部沿中山河北岸,為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屬地;西南部,中部,東北部為安東縣(今漣水)屬地;沿灌河南岸的縣境北部地區為海州(今灌雲)的屬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縣域北部為海州直隸州轄區。縣境中部、東北部屬安東縣。隸屬淮安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劃鹽城縣北部與山陽縣東部建制阜寧縣,縣境南部的廢黃河北岸為阜寧縣轄區,仍然隸屬淮安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海州直隸州,分為東海、灌雲兩縣,縣境北部為灌雲縣屬浣瀆鎮轄區,隸屬於江蘇省淮陽道。

民國三年(1914年),安東縣改名為漣水縣,原屬安東縣的屬地改屬連水縣,隸屬於江蘇省淮陽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轄縣。民國22年(1933年),江蘇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縣境南部(屬阜寧縣),屬江蘇省第十督查區;中部(屬漣水縣),屬於江蘇省淮陰區;北部(屬灌雲縣),屬於江蘇省東海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前,縣境為阜寧、漣水、灌雲三縣的邊緣地帶。

1940年10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隸屬於漣灌阜邊區辦事處,屬淮海區,同年12月底撤銷。

1941年9月,重建漣灌阜邊區辦事處。1942年4月,華中局決定撤銷漣灌阜邊區辦事處,建立潮南縣,5月中旬,潮南縣改稱濱海縣,隸屬鹽阜行政公署。

1947年3月,隸屬蘇北行署第十一分區,同年9月,隸屬蘇北行署五分區。

1949年5月,隸屬蘇北鹽城專員公署。

1949年11月,與阜東縣合併,仍稱濱海縣,縣委、縣政府機關駐東坎鎮。

1960年5月,經省人委批准,將濱海縣的響水、周集2個人民公社劃歸灌南縣。

1964年10月,根據省人委指示,周集、響水2個公社和響水鎮又劃回濱海縣。

1966年3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濱海縣中山河以北、灌河以南地區劃建響水縣,因縣政府駐響水鎮而得名,隸屬鹽城專員公署。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隸屬鹽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響水縣轄4個鎮、12個鄉:響水鎮小尖鎮、大有鎮、陳港鎮、海安集鄉、老舍鄉、港南鄉、南河鄉、響南鄉、雙港鄉、六套鄉、七套鄉、運河鄉、周集鄉、張集鄉、黃圩鄉。

2000年初,響水縣有17個鄉鎮和響水外向型農業經濟開發區,19個居民委員會,254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1月24日,撤銷南河鄉,設立南河鎮;3月26日,撤銷港南鄉、陳港鎮,設立陳家港鎮;8月14日,撤銷黃圩鄉,設立黃圩鎮;10月14日,撤銷雙港鄉,設立雙港鎮。

2001年7月3日,將響南鄉、響水鎮合併,新組建響水鎮;將海安集鄉、陳家港鎮合併,新組建陳家港鎮;將周集鄉、小尖鎮合併,新組建小尖鎮;將平建鄉、南河鎮合併,新組建南河鎮。

2002年4月28日,撤銷運河鄉,設立運河鎮。

2006年5月,響水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更名為響水經濟開發區。

2010年10月,撤銷張集鄉,與小尖鎮合併,新組建小尖鎮;撤銷老舍鄉,與雙港鎮合併,新組建雙港鎮;撤銷六套鄉,與運河鎮合併,新組建運河鎮;撤銷七套鄉,與大有鎮合併,新組建大有鎮。2010年底,響水縣行政區劃設響水、陳家港、小尖、大有、南河、雙港、黃圩、運河等8個鎮。

地形地貌

響水縣境全部由黃准沖積平原構成。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最大高差8米左右。縣域地貌以廢黃河決口為頂點,呈扇形分布。西南部為廢黃河故道,地勢較高,海拔6米~8米;中部為黃泛波地,海拔5米~7米;東北部為早期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較低,海拔2米左右。縣境東北灌河入海口主航道南側,孤懸在海中的開山島,海拔36.4米。

氣候

響水縣屬暖溫帶南緣,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天氣特點是:溫和暖濕、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各季氣候:春季(3~-5月):氣溫回升較慢,冷空氣活動頻繁,忽冷忽熱,雨水稀少,春旱多發;夏季(6~8月):雨水多而集中,高溫日不多,光照充足;秋季(9~11月):冷空氣來得早,降溫快,雨水少,常有伏旱發生;冬季(11~2月):天氣乾冷,雨雪較少。[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響水縣南部有中山河,流長63公里,河寬110~130米,流量150~200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排澇流量600立方米/秒;西部有通榆大運河,境內流長20公里,河寬100米,通航能力1000噸;北部的「灌河」素有「蘇北黃浦江」之稱,境內流長34.5公里,主航道水深7米,入海口水深10~11米,通航能力5000噸海輪。

土地資源

截止2014年6月,響水縣耕地面積96.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44畝。耕地中水田30萬畝,旱地52萬畝。灘涂資源豐富,總面積240萬畝。盛產糧、棉、油和蠶、林、果、中藥材、淺水藕等數十種農產品。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棉生產先進縣,有43.1公里海岸線,240萬畝灘涂可供開發利用。

人口

2019年,全縣戶籍總人口62.16萬人,其中女性29.43萬人,城鎮人口34.05萬人。出生人口6090人,出生率9.80‰,死亡人口3497人,死亡率5.63‰,人口自然增長率4.17‰。年末常住人口49.65萬人,城鎮化率58.11%。

經濟概況

綜述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85.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7661元,比上年增加7549元,比上年增長10.8%。

2019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6.60億元,比上年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9.03億元,比上年增長2.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0.15億元,比上年增長6.6%。三次產業比重由12.2:49.7:38.1調整到12.1:46.4:41.5,二產增加值占比全市最高,三產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9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58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25.6萬畝,總產量60.27萬噸,連續9年保持在10億斤以上;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53萬畝,總產量1.12萬噸;蔬菜播種面積35.1萬畝,總產量98.77萬噸;肉類總產量4.63萬噸,其中生豬出欄47.92萬頭、肉產量3.8萬噸;禽蛋總產量1.83萬噸。

2019年,調減低效農田5.5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1萬畝。西蘭花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大地九豐建成全國單體最大的蔬菜工廠,深入接軌上海,建成4個上海蔬菜主供應基地。生豬養殖「響水模式」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爭創工作進展順利。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6.26億元,比上年增長28.9%;營業收入888.17億元,比上年增長9.9%;利潤總額7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工業用電量44.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1%。

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收開票銷售905.7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開票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33家,實現開票銷售869.48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冶金產業751.53億元,比上年增長24.7%,能源產業35.25億元,比上年增長1.3%。

建築業

2019年,全縣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7.04億元,比上年下降13.9%。建築企業房屋施工總面積達417.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35.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7%,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16.2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2%。建築業從業人員1.53萬人,比上年下降10.0%。[1]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32.1%,其中工業投資比上年下降52.4%。全年實施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92個,其中億元以上73個,5億元以上18個,10億元以上8個,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上報完成投資80.69億元。全年新開工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37個,全年竣工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48個,結轉至次年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44個。

2019年,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堅持把項目作為轉型發展的「牛鼻子」,新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1個。巨合1450冷軋、庫納鋁材項目竣工試生產,德龍與寶豐合作完成產能置換,億輝電子、高鉑爾智能科技等新興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小尖鎮榮獲「中國色紡紗特色產業之鄉」稱號。經濟開發區、工業經濟區54.9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交付使用。工業經濟區創成5A級經濟技術園區。灌河口5萬噸級航道先導段整治工程基本竣工。

2019年,全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23億元,比上年增長93.3%,其中住宅投資16.3億元,比上年增長77.0%。房屋施工面積96.3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3%,其中住宅80.3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2%。商品房銷售面積26.9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5.7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3%;商品房銷售額18.96億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住宅銷售額18.11億元,比上年下降4.6%。

國內貿易

201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4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分地域看,城鎮65.67億元,比上年下降2.1%,農村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67.6%;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76.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住宿和餐飲業6.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分規模看,限額以上企業7.43億元,比上年下降24.2%,限額以下及個體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對外經濟

2019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3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6%,其中出口總額4.6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3.4%。協議外資金額0.6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4.0%,註冊外資實際到賬0.0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7.9%。

財政

2019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34.99億元,比上年下降10.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00億元,比上年下降13.2%,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75.0%。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8%。

金融

2019年,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47.31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儲蓄存款143.9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金融機構年末各項貸款餘額211.93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中長期貸款12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

保險

2019年,全縣實現保費收入28777萬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財產險10022萬元,比上年增長2.0%,人壽險18755萬元,比上年下降1.2%。賠款和給付11797萬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財產險9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8.1%,人壽險2397萬元,比上年增長13.0%。

交通

2019年末,全縣擁有公路里程186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787公里,高速公路26公里,一級公路122公里。公路客運量886.8萬人、貨運量17864萬噸。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2600萬噸。擁有公共汽(電)車85輛,客運量290.7萬人次。民用汽車擁有量6.09萬輛,比上年增長8.4%,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61萬輛,比上年增長10.1%。

社會事業

科技

2019年,全縣高新技術企業42家,當年新獲批高新技術企業15家。專利申請受理量582件,比上年下降74.6%,其中發明83件,比上年下降91.7%,專利申請授權量386件,比上年下降71.7%,其中發明34件,比上年增長36.0%。

教育

2019年,全縣擁有普通中學21所,在校學生3.20萬人;小學37所,在校學生4.54萬人;幼兒園57所,在園幼兒2.21萬人;專任教師7570人,其中普通中學2763人,小學306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8.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高考本科錄取1033人。

文化

2019年,全縣劇場、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277千冊,訂銷報刊雜誌380.08千份。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榮獲「中國詩歌之鄉」稱號,淮海戲小戲《三砸門》參加央視戲曲頻道展演,並獲好成績,《王繼才》《婆媳會》等戲曲作品參加省市組織的展演巡演活動,《象棋高手》榮獲第八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優秀劇目獎。周仁甫當選「全國模範退役軍人」,李成義當選「中國好人」。

衛生

2019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220個,其中醫院16個,衛生院14個。衛生機構床位2777張,其中醫院1816張,衛生院955張。衛生技術人員296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03人,註冊護士1263人。啟動實施全民健康體檢,積極推行異地就醫聯網結算,高分通過全國中醫藥先進單位複審,港城醫院開診營業。

人民生活

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9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3元,比上年增長7.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2元,比上年增長9.1%。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989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814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087元,比上年增長8.6%。恩格爾係數29.5%。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累計脫貧率達99.97%,所有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穩定達到18萬元以上,省重點幫扶縣成功「摘帽」。

社會保障

2019年,全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29萬人,比上年增長0.6%,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3萬人,比上年增長9.8%。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18萬人,比上年下降11.9%,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75萬人,比上年增長3.5%,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3.88萬人,比上年下降4.4%,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6.16萬人,比上年下降5.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72萬人,比上年增長0.7%。生育保險參保人數4.56萬人,比上年增長4.3%。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5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603人,比上年下降1.8%,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383人,比上年下降3.6%。

郵電

2019年,全縣實現郵政業務總量6361萬元,比上年增長55.4%,電信業務收入36477萬元,比上年增長8.6%。固定電話用戶2.81萬戶,比上年下降12.9%,移動電話用戶47.62萬戶,比上年增長8.2%,其中3G以上移動電話用戶39.58萬戶,比上年增長12.3%。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6.06萬戶,比上年增長9.0%。

歷史文化

響水縣,因縣政府的駐響水鎮而得名。響水鎮北依灌河,灌河河床陡深,潮起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轟鳴,數里之內皆聞其「水響」,因而以「響水口」(響水)名之。

響水雖然只有幾百年歷史,但由於這裡獨得入海之利,商業、文化交流頻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造就一批歷史名流。

武狀元徐開業(1788~1831),屬今響水縣六套鄉善友村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武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武狀元,被任用為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潼關抗擊由外國列強支持的白教黨東侵時以身殉職。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經常出入此地,筆下二郎神的故鄉就在灌江口(灌河口)(灌河口南端團港實為灌雲管理),「東海龍官」、「二郎神廟」均是以響水開山島上的景觀為原型。

黃圩鎮境內的「古雲梯關」,是古淮河入海口,也是中國東部沿海早期重要的海關,乾隆初年特頒「利導東漸」匾額,嘉慶十三年(1808年)特頒「朝宗普慶」匾額。龔自珍詩云:「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1944年,新四軍在鹽阜地區舉行戰略反攻,第一戰役就是由張愛萍將軍率部在響水打響,並留下了「紅旗首揚陳家港」的激越篇章。

相關視頻

響水縣公安局城西派出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