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哭詩六章

作品名稱:哭詩六章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哭詩六章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目錄

正文

一、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無涯。 生者非素心,還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絕,哭詞曲難歌。

二、

朝哭聲吁吁,暮哭聲轉無。 聲無血隨盡,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嘆,無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見,不若無目完。

三、

切切復切切,淚盡琴弦絕。 憤氣吐不出,內作心肝熱。 朝漿渴不勝,暮潦濁不清。 何以慰我懷,安得滄海冰。

四、

器莫傍滄海,淚落長海流。 流深風濤多,駕盪覆我舟。 不若灑春草,荊榛蕪蔓莖。 怨氣觸草死,猶得香蘭生。

五、

朝歌憂思多,暮歌無奈何。 偶嘆氣亦絕,未慟血先沱。 淚落入口少,不如出眼多。 安得常病軀,不為瘠且瘥。

六、

目雖淚所出,由來心乃源。 白日照我面,意欲乾丸瀾。 而不照我心,我淚何由乾。 況在重雲遮,使我何自安。[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參考資料

  1. 王令的詩詞全集,經典古詩網
  2. 「王令」詩詞全集 哭詩六章 詩詞名句網
  3. 王令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