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繪製過程
唐卡繪製過程,繪畫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明亮
目錄
原文
唐卡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一幅唐卡的繪製過程是一次積累善業功德和對佛法[[崇拜[[的行為。如果誰家裡需要供奉一幅唐卡,首先要請活佛占卦,活佛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卦出應供奉的佛,菩薩或本尊作為該家的主尊以及天界地界應供奉的其他佛、菩薩。主人根據活佛所卦出的內容請畫師繪製,畫師在繪製過程中也要嚴格按照儀軌要求進行。 在過去,繪製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畫師對繪畫技法,畫理純熟外,還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頌念經文,奉獻供品或發放布施,上師還通過觀修祈請神靈--智慧之神文殊菩薩進入畫師的軀體之後,才能進行繪製。如果畫的是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還要根據所畫的本尊或護法神進行入密儀式、觀修等。對畫師的衣食住行也有嚴格要求:在繪製期間嚴禁吃肉、飲酒、吃蔥蒜、近女色;並要進行沐浴潔身等。還對畫師的個人素質品行有很嚴格的要求,爾後才進行精心繪製。
繪畫唐卡,是唐卡藝術的一種最主要表現形式,它形成的流派最多,數量在各類唐卡中占絕大多數。繪畫唐卡的製作主要分為畫布製作、打線素描、製作膠泥凸紋、上色、染色、彩筆勾描、描金、鋪金、磨色和開眼等許多複雜工序和步驟,要學習和掌握這些技能,必須有師傅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刻苦學習揣摩。
具體繪製唐卡的過程是這樣的:根據畫面大小,將白布用繩子繃在特製的木框上,塗上一層膠水,於後用膠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狀塗在布的兩面。待干後,一邊用布頭沾水塗在布面,一邊用光滑的卵石進行打磨,經反覆打磨後,布面平整光滑,干後就可以起稿。起稿時必須嚴格依據畫佛像的尺度,藏語稱"提康",意思是"線房"。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應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成其為佛像,也不能開光。起稿一般用燒制的柳木炭條,完成後用淡墨線勾畫定稿,然後就着色、分染、勾色線,最後描金。繪製完後請高僧活佛進行裝裱,即在佛像的額、下巴、頸等背面寫上"翁"、"啊"、"? 藏文或梵文明咒,並用各種彩緞進行裝裱,藏語稱"故夏",然後送寺廟內請眾增頌經進行開光儀式,使本尊或佛、菩薩附於畫上,唐卡才算有靈氣,才能成為聖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唐卡畫面的布局原則一般是:上方為天,主要畫佛像(法身、報身和應身)和菩薩像(觀世音、文殊菩薩等);下方為地,主要畫英雄、空行母、度母、護法神、比丘、寺廟和供品。上邊內容的尺寸應小於下邊內容的尺寸,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原則。至於繪製內容的各部分尺寸、比例、身形、姿態,在有關的論著中都制訂了嚴格的規範。
繪畫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明亮。這是現代化學顏料所無法比擬的。礦物質原料由於自身的物理特性,研磨調和後,仍然非常滯重,用一般的畫筆很難運筆作畫,唐卡的傳統畫筆鋒毫是用猞猁的尾毛製作的,據說這種畫筆飽蘸這些特殊的顏料,仍能運筆自如,瀟灑作畫。
唐卡的大小並不規則,大小相異,一般的為70厘米長寬,小者有如巴掌般大小,巨者長度達數10米。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最大的唐卡,為布達拉宮所珍藏的長達50餘米的兩幅巨型唐卡,外地的遊人可在藏曆年2月30日舉行的賽寶法會上,目睹布達拉宮賽佛台上懸掛的這兩幅稀世珍品唐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