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点地梅
唐古拉点地梅 |
中文名:唐古拉点地梅 拉丁学名:Androsace tangulashanensis Y. C. Yang et R. F. Hu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报春花目 科:报春花科 族:报春花族 属:点地梅属 组:高山组 |
唐古拉点地梅(táng gǔ lā diǎn dì méi),学名:Androsace tanggulashanensis Y. C. Yang & R. F. Huang,异名:Androsace tangulashanensis ,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下的一个种。产于青海(曲麻菜)、西藏(土门),生于海拔4000-5000米的河漫滩、草地和山坡上。 [1]
目录
唐古拉点地梅形态特征
唐古拉点地梅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长,褐色,具多数丝状支根。地上部分为半球形的垫状体,由极多数的根出条紧密排列而成;根出条具鳞覆的枯死莲座状叶丛,呈柱状,直径3-4毫米,灰褐色。
当年生叶丛绿色,叠生于老叶丛上,无间距;叶型分化不明显,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外层叶阔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5-3毫米,土褐色,先端渐尖,背部略具脊;
内层叶长圆形至阔线形,长约4-6毫米,先端锐尖,有时叶的先端具短柔毛或数根柔毛。花葶单一,自当年生叶丛中抽出,高2-8毫米,被开展的柔毛;
苞片2枚,三角状披针形,长3-4毫米,对折成舟状,先端锐尖,基部膜质,具缘毛;花通常1朵,稀2朵,无梗或具极短的梗;花萼陀螺状,长约4毫米,分裂达中部,裂片宽披针形;
先端钝,边缘膜质,具缘毛;花冠白色,直径约7毫米,裂片倒卵形;雄蕊位于冠筒的中上部,花药小,卵形;子房陀螺状,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花期7月。
唐古拉点地梅生长环境
唐古拉点地梅生长于海拔4000-5000米的河漫滩、草地和山坡上。模式标本采自西藏土门。
生境 高山草甸, 阴坡草甸 海拔下限 3700 海拔上限 50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青海省, 新疆自治区,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 中国
唐古拉点地梅分布范围
唐古拉点地梅产于青海(曲麻菜)、西藏(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