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本草
t01165b805d6a84abe6.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53476&sid=5588939
基本信息 中文名:新修本草

時間:公元657-659年,唐顯慶2-4年
作者:蘇敬
屬性:醫藥屬文化的一種
具體:以政府名義編纂的藥典
世稱:唐本堂

目錄

唐本草

唐本草》亦稱《唐新修本草》,有時簡稱《新修本草》,是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編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頒行,這是國家頒定藥典的創始。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而外國最早的藥典--牛倫藥典是1546年由牛倫堡政府刊行的,經《唐本草》晚九個世紀,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1]

基本簡介

《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是古代中藥學著作之一,由蘇敬(公元657-659年)主持編纂,李績等二十二人修定,於唐顯慶2-4年編著,世稱《唐本草》。本書有本草20卷,目錄1卷,又有藥圖25卷,圖經7卷,計53卷。載藥844種,比《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所增加的藥物中,有一部分外來藥品,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類。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成的補牙用的填充劑,這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補牙的文獻記載。[2]

基本信息

唐代的文化,在當時是居於世界文化的前列,醫藥亦屬文化的一種,當然也不例外。就藥物而言,品種不斷增加,內容日益豐富。而當時醫家奉為用藥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在內容方面存在着:「聞見闕於殊方……詮釋拘於獨學……秋采榆人,冬收雲實。謬梁米之黃白,混劑子之牡蔓。異繁美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鈎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抽不分」等問題。而此後之醫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證」,「承疑行妄,曾無有覺」。這些存在問題,如不解決,勢必以誤傳訛。因此,蘇敏於唐顯慶二年表請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並命李勣等組織二十二人修定,實際上是由蘇敬負責。於顯慶四年修定完畢,名曰《新修本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歐洲紐倫堡藥典要早800餘年。

本書在編寫中對《本經》褓存原貌,同時在學術上能採納群眾意見,做到「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收集的資料範圍比較廣泛,「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對藥物的功用,詳細探討,多方考訂,做到「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從而改變輾轉抄錄的編書陋習,其學術性是較強的。本書有文、有圖,圖文對照,便於學者學習。這種編寫方法,開創了藥學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規定為學醫者必讀之書。它對我國藥學的發展起有推動作用,流傳達3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開寶本草》問世後才代替了它在醫藥界的位置。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書的傳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凡讀醫經者,《太素》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這也說明本書對日本醫藥事業影響之深遠了。

本書原著已不全,現僅有本草部分殘卷的影印本;但原書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中見到。現有復輯本問世,名之曰《唐·新修本草》。

成書於唐顯慶四年的本草學著作《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唐本草》正文部分收錄了850種藥,比前代藥學家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新增藥物114種,對古書未載的內容加以補充,內容有誤者,重加修訂,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從正式頒布天下之後就作為臨床用藥的法律和學術依據,流傳了400餘年,代表了中古時期中國中醫藥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3]

作者簡介

李勣(594年 —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隋朝至唐代曹州離狐人,徙居東郡衛南(今河南滑縣)。父徐蓋,家道豪富,隋大業(605—618年)末,投翟讓軍。武德(618—626年)初降唐,授黎州總管,封「萊國公」,賜姓李。後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單名勣。貞觀三年,任通漠道行軍總管,敗突厥軍,詔拜光祿大夫,領并州都督府長史。貞觀十七年,授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宗立,遷尚書左僕射,詔得乘小馬出入宮禁。以太子太師致仕。總章二年卒,時七十六歲,諡「忠武」。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唐本草》二十卷,大行於世。

成書經過

由於《神農本草經集注》的作者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對峙的時代,雖然盡了個人最大的努力,難免存在着片面性和錯誤。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蘇敬提議修訂新本草,唐政權組織了長孫無忌、許孝崇、李淳風、孔志約等22人與蘇敬一起集體編修新本草。同時,唐政府「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徵集全中國各地所產的藥物,並令繪出實物圖譜,以供編書之用。修訂時,他們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為過去的醫藥經典所局限,於公元659年撰成《新修本草》頒行。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由國家頒行的最早的一部藥典。

唐顯慶三年(公元657年),在右監門府任長史的蘇敬向高宗李汾進表請求重新修訂本草,以修改晉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中的一些繆誤並增加新的內容。《本草經集注》經歷了100多年,有一些新的論述需要更改和修訂。同時,隨着醫生臨證經驗的不斷增加和中外醫藥交流的進展,在中藥譜上,又增加了許多新藥和外來藥,需要對於藥物學的書籍進行一定的補充。另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對峙的南方,對北方的藥物無法全面的了解,難免會有遺漏。因此,重新編寫一部新的本草書,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非常必要的。於是,蘇敬的這個請求很快就被批准了。

參加編書的有掌管文史書籍的人員,也有管理藥物的官員,還有太醫令等,共20餘人,都是很有權威的人。編寫時,也幾乎動員了全中國的力量,朝廷下令,徵集全中國各地所產藥材的標本,並按標本繪製藥圖,編寫圖經。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圖經」的方式撰寫本草書。因此,正如序言所講的「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稽之必正。」也就是說,以前在《本經》中未記載的藥物,只要有肯定的效果,就一定要記錄。《名醫別錄》中有記載的那些藥物中若沒有實際效果,也必予改正。這表明了編撰者實事求是,不泥古,不附應的敬業精神。

《唐本草》作為國家頒布的「藥典」,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也成了醫家必讀的藥物學版本。它分為藥解、圖經、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記載了藥物的性味特點、產地、採集要點、治療功效等;圖經部分根據藥物的實際形態描繪出圖樣,藥解是對藥物的文字說明。書中共收載了844種藥物,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成的補牙用的填充劑,這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補牙的文獻記載。

這部書到了宋代就佚失了藥解和圖經兩個部分,本草部分也只留下了一些抄本,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手抄本的《唐本草》,也在帝國主義侵略時被搶走了。2008年僅存一兩個片斷存放在大不列顛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圖書館。2008年的《新修本草》是依據流傳到日本的抄本影印發表的,亦非全本。

內容

《唐本草》即《新修本草》分三部分文獻記載,即《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據多數文獻記載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藥圖目錄》一卷、《圖經》七卷。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等分類。《本草》部分是講藥物的性味、產地、採制、作用和主治等內容,《藥圖》是描繪藥物的形態,《圖經》是《藥圖》的說明文。在編纂體裁上有所創新,為了便於採藥和用藥時的正確辯認,除傳統用文字記述的《本草》外,還首創詳細繪畫《藥圖》,且以《圖經》加以說明的方式,後者約占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

《唐本草》即《新修本草》收載藥物844種,其中考正過去本草經籍所載有差錯的藥物400餘種,增補新藥百餘種,並詳細記述了藥物的性味、產地、功效及主治的疾病。該書頒行後,很快流行全中國,在統一用藥方面起了很大作用。2008年存僅有殘卷的影刻、影印本,但在後世本草和方書中保存了該書部分內容。由於書中收錄有各地動植物的標本圖錄,全書圖文並茂,有圖經25卷,因此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而且是一部動植物形態學著作,在生物學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義。原書是卷子本,計21卷。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等分類,共收集藥品859種,並注意藥物實際形態。唐代曾下詔全國,徵詢各地藥物形色,畫成圖形,另外還加有說明的圖經。《新修本草》的藥圖和圖經的篇幅繁富,超過正文的內容。

書中最能反映唐代藥物調查成果的《藥圖》和《圖經》成書不久即失傳,但它徵求資料、編繪藥圖的經驗直接給此後宋代政府編修《本草圖經》以啟發。2008年存《新修本草》,即其正文20卷。基本上保留了《本草經集注》原有內容和體例,並予以擴充和補正。此書較《本草經集注》分類更詳細,內容亦大大擴充。增補藥品114種,使全書藥物總數達到850種。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為此書增添了不少外來藥(如龍腦、安息香、胡椒、鬱金、訶子等)。在蘇敬等新增加的藥物注文中,對藥物品種等內容進行了較全面的考訂,糾正了《本草經集注》中的許多錯誤。

貢獻

在內容方面,《唐本草》即《新修本草》也很突出。由於當時正處於唐朝全盛時期,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有不少外來藥品通過貿易進入我國,如安息香、龍腦、胡椒、訶子、鬱金、茴香、阿魏等。鴉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區當貴重藥物運進中原的。由於《新修本草》內容豐富,所以一經問世,立刻四散傳播,最早由當時來中國求法的日本僧徒傳過去,對日本醫學界影響很大,不久又傳到朝鮮等國。

影響

《唐本草》即《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義編纂的藥典,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巨大著作。此書的完成標誌着中國藥物學更向前發展。

本書不僅流傳廣泛,而且流傳時間也久。自公元659年開始,直至公元10世紀的中葉(宋代),這300多年中,日本和中國的醫家都把它列為必讀之課本。

它傳入日本最遲應在日本天平三年(公元731年),並很快被作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在日本古書《延喜式》中,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的記載。

唐代陳藏器以此書為對象進行補遺解紛,編成了《本草拾遺》(公元739年)。此後五代後蜀及宋代諸官修本草,均以此書為藍本進行補訂。2008年有日本江戶末期古抄本殘卷10卷,自從2000年以來多次影印出版。另敦煌發現此書古抄殘篇3種(見敦煌醫學文獻),流落海外。根據以上殘卷及2008年保存在《證類本草》、《千金翼方》諸書中的該書內容,日人岡西為人及中國人尚志鈞分別輯復了《新修本草》。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先後由台灣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及日本學術圖書刊行會(1973)影印。尚志鈞《唐·新修本草》於1981年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本草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近幾年來伴隨中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不斷提升,本草類化妝品孕育而生。本草這一「中國」符號性的應用越來越廣,尤其是在化妝品、保健品中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例如國內幾個著名化妝品品牌已經得益於「本草」的應用深受消費者喜愛:杉芝本草、佰草集、草木年華、相宜本草、自然堂等。這其中,杉芝本草以「分而治之」的中國美容經典的精髓,糅合中草藥精華與現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自上市之日起,杉芝本草就以其獨特的定位及銷售方式,在中國內地化妝品市場上獨樹一幟。本草類化妝品的成功應用不僅提升了中國品牌的自身價值,同時有一次加強了「本草」這一傳統中國概念的深入人心!

草本護膚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古人認為:植物提供所有生命體重要的生存要素,由於植物和人類之間擁有相似的經絡,所以身體對天然植物精華有着極佳的親和力和相容性。可見草本療法是歷史久遠的民間養生之道,杉芝本草正是秉承這一古老的養生理念探索發展!

每一種草本植物都有各自的秉性,以其最溫柔的力量呵護我們的皮膚。杉芝本草依靠生物科技的力量,把草本植物中對皮膚有益的美容成分萃取出來,通過多次壓榨、冷凍、磨、蒸餾等天然步驟,處理過程中也不會改變美容品本身的分子結構和化學聯繫,所以對皮膚沒有任何的傷害,同時也不會影響護膚的功效。醫史文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