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草
唐草
介紹
由於它的形象很美,隨時代發展富有眾多變化,廣泛應用於各種裝飾上,形成裝飾紋中專門的種類——唐草紋。日、韓兩國把唐草紋又稱為卷草紋,在中國則俗稱為蕃蓮紋或西蕃蓮。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樸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複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
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家具、陶瓷等裝飾
起源
唐草的起源據說可上溯至古埃及時代,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發展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其流麗的文樣可視為花草文樣的一種,蜿蜒蛇行的莖脈曲線為中心,與由此衍生而相互交纏的枝葉花朵結合成一個單位,然後藉由不斷的反覆、連續、變形、增生繁殖,產生出生命本身及其律動與模式,空間中蘊藏着縱橫無盡的潛在能量。 發源自埃及的唐草,隨着亞歷山大帝的東征,一路從希臘被帶往西亞,透過絲路進入到中國,然後再傳入朝鮮、日本。它所行經之處,便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同時也隨着時代的演變,而發展出不同的變貌。本書將唐草的傳播、及其與希臘、中國、日本…等文化的融合與演變過程作了有系統的整理;並就近、現代唐草在紡織、女性造型美、化妝品形象上的東西融合作介紹,乃至於唐草與遺傳基因的巧妙類似之處,都作了延伸的研究。
作用
唐草紋,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到染織、家具、陶瓷等日常用品,唐草紋的痕跡遍布着周遭的事物,而如今,唐草風又刮到了皮雕工藝上,錢包、皮帶、煙盒、名片夾,或者僅僅是簡單的一個裝飾物,卻都成為唐草的展示舞台。[1]
參考文獻
- ↑ 免費!1885年日本紋樣冊《古代唐草模樣集_上》,搜狐201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