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 |
唯物辯證法 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辯證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證法或辯證的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它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系列基本範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唯物辯證法 [1]
外文名稱 Materialist Dialectics
別名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首先提出者 馬克思
類別 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
拼音 wéi wù biàn zhèng fǎ
定義
唯物辯證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唯物辯證法指出:"與萬物普遍聯繫"和"按自身規律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範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起源
黑格爾指出:世界歷史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複、超越"原則支配,這是辯證法。費爾巴哈則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這是唯物主義。馬克思結合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學說而創造出"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哲學中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理論 。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它指出:世界萬事萬物是永遠運動和普遍聯繫的, 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的"一分為二"的矛盾性構成的辯證運動法則,聯繫的紐帶與方法主要是客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為核心的一系列辯證原理組成的紐帶。這個哲學的基礎是唯物論,主導則是辯證法。唯物論與辯證法互相制約、相輔相成、永遠有機結合推動着這個哲學本身與社會實踐一同進步着。它不斷總結社會實踐新的經驗驗證、完善與豐富自己,同時指導社會實踐快速向前發展以至無窮。它是全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學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類的思想財富。
基本特徵
唯物辯證法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唯物辯證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徵有兩個:一個是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另一個是世界是永恆發展的。
普遍聯繫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繫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指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指出: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繫的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聯繫的普遍性:聯繫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繫,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繫。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聯繫和事物的相對獨立存在是互為前提的。
·聯繫的多樣性:從大的方面說,聯繫可分為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等等。
兩極世界理論認為,構成存在的聯繫具有三個不可或缺的要件,即存在的外部聯繫、外內聯繫、內部聯繫。
唯物辯證法指出: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矛盾的雙方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恩格斯認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毛澤東更強調: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的始終。換言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礎,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從一定意義上說,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的發展。
永恆發展
唯物辯證法指出:世界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由狀態組成的,狀態是過程中的狀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生必有滅,無滅必無生;舊事物滅亡的同時,就意味着新事物的產生。
唯物辯證法指出: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一個個有限的過程就組成了無限發展的世界,換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的集合體。
基本規律
唯物辯證法指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可重複性和普遍性。換言之,規律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既不能被人創造,也不能被人消滅,只要條件具備就一定要發生作用,所以必須尊重規律。但辯證法也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把握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也要依靠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的目的、因勢利導地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引導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關於這三條基本規律的內在關係,一般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很多人主張最基本規律只有一條,即對立統一規律;毛澤東曾指出:"應該是一元論,不應該是三元論"、"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贊成這個觀點,而主張把三大規律並列化和立體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鬥爭、綜合規律;量變、序變、質變規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立統一
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矛盾着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着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質量互變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另一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因此說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
例如,冰、水、水蒸氣之間的隨溫度變化而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看成量變到質變的例子。
再例如,經螺旋形樓梯向上,在坐標不斷轉化後,平面坐標回到原點(0,0)而本身也就更上一層樓,在三維世界的坐標即變為(0,0,1),其中平面坐標的變化即伴隨三位坐標整體改變,是量變過程,設坐標為(a,b,z),(a,b)為量變,z為質變,量變也伴隨質變,是質變的積累,積累到z=1自然質變,二維即變為三維,若設(a,b,z,n)為四維,即空間abz和時間n,n隨abz改變而改變,當n改變單位1時,假設這個單位是年,你在同一地點站一年,地球繞一周,空間abz(只考慮太陽係為不動體)回到原來位置,你卻不是一年前n時的你了,n+1即為n的質變,而隨不動體的改變,單位亦隨之變化,則abz改變充斥不動體的每個二維位面時,質變發生。而每個質變又是新量變的基礎,循環往復。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就是理想或者追求一類的東西了。
辯證否定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顯然回到"正"態。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着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現為一個周期。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並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更上層樓後的"揚棄"。用俄國哲學家列寧的話說:仿佛是舊東西在高級基礎上的回覆,是"內容的前進、形式的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