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商品拜物教是特有的名詞術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錄

名詞解釋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稱之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及其派生物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於古代。在當時,人們由於生產實踐的局限性和科學知識的缺乏,對於自然界的許多事物和現象,如風雨雷電,水火林木,豐歉禍福,無法了解它們的起因、後果和運動規律,往往從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尋求解釋。人們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電等自然現象,看作是支配人類命運的神,從而加以崇拜,產生了拜物教。其實,物並沒有支配人類命運的神秘力量,那種所謂神秘力量,是人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只是一種人腦的產物。

在社會現象和社會關係方面,也存在着將這些現象和關係神化的情況。商品關係正是這樣的一種社會關係。勞動產品本來是人創造出來的,但它一旦成為商品,人們在商品交換中相互交換活動的社會關係,就被物的運動關係掩蓋了。商品在市場上能否賣出去,是否能從商品生產和交換中發財致富?這些不受商品生產者本人控制的市場關係,卻對商品生產者的發財或破產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當人們還不能從物與物的關係後面揭示出商品交換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就必然把商品關係神秘化,從而產生商品拜物教的觀念。隨着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又從商品拜物教派生出貨幣拜物教。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還進而產生資本拜物教。

商品神秘性的來源

勞動產品一旦採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神秘的色彩。商品是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它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就商品的使用價值來說,不論從它所用來滿足人們的需要這個角度,還是從它作為人類勞動的產品這個角度來考察,都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它們都不過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具體勞動改變自然的結果。就商品的價值來說,從質的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從量的方面看,是用勞動力耗費的持續時間即勞動量來計算,這也沒有神秘的性質。可是,當勞動產品一旦採取了商品這個形態,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就取得了社會勞動的形式。商品的神秘性正是從這裡產生的。

因為「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頁)。私人生產者占有生產資料而又參加在社會分工的體系之中,正是私人生產者的這種相互獨立而又相互依賴的社會關係才使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私人性和社會性。作為私人勞動,生產純屬生產者的私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由生產者自己作出決定,而作為社會勞動,生產者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必須是社會的使用價值。他們生產的勞動產品,是用來滿足別人的需要,同時,通過交換,他又得到其他生產者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正是由於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這樣的屬性,人類勞動的等同性才表現為價值的等同性,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才表現為價值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才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關係。

但是,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使商品生產者相互隔開,他們彼此獨立經營,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商品生產者無法精確了解社會的供求狀況,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多少,他並不清楚;對於他的私人勞動能否得到社會承認,他是沒有把握的。如果在市場上,他能夠順利地通過交換,賣掉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他就實現了價值,他的私人勞動得到了社會承認,而且他還能換到別人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自己的商品賣不出去,或是只賣出一部分,他就要面臨虧損、破產的危險。商品的命運支配和決定了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本來由商品生產者的雙手生產出來的東西,倒成了統治着商品生產者的力量。在市場盲目的自發勢力作用之下,商品與商品相互交換的關係掩蓋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商品拜物教就由此出現了。所以,在以私有制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社會裡,商品拜物教的產生是同人們盲目地受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的支配分不開的。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商品就從一個普通的可以感覺的物變成了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了。

貨幣拜物教

隨着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在不斷發展,商品交換已不再是偶然的個別的現象,人們愈來愈要依賴於市場,生產者的勞動愈來愈要表現為價值。因此,在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發展的同時,表現為價值的等價物也相應地發展,它依次從個別等價物、特殊等價物、一般等價物而最後發展到貨幣。作為貨幣的金、銀,本來也是商品世界千千萬萬個成員中的一分子,只是由於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動,在漫長的商品交換的實踐過程中,金、銀因其天然的屬性比其他商品更適於充當為一般等價物,因此,作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就穩定地落到貴金屬金、銀的身上。金、銀終於從商品世界中游離出來,作為價值鏡而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對立。從此,一切商品都同金、銀髮生等價關係、由金、銀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並以它為媒介來交換別的商品。

作為貨幣的金、銀無非就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一種特殊商品。但是,貨幣出現之後,商品經濟的社會關係,又進一步被物的外衣所掩蓋。因為,一旦金、銀成了貨幣,就給人們一種假象,似乎貨幣成為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的屬性,本來是一定社會關係的產物,卻被看作是貨幣的自然形態本身所固有的屬性,似乎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在商品與商品直接物物交換的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決定於能不能順利地換得別人的產品,而在貨幣出現以後,則決定於能不能順利地換成貨幣。商品的神秘性進而發展成了貨幣的神秘性。人們感覺到好象金銀本身天然地具有支配人們命運的神秘力量,在貨幣力量面前,任何力量都得甘拜下風。於是,商品拜物教就發展為貨幣拜物教,貨幣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發展形態,「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同前,第23卷,第111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