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
作品名稱: 《商山早行》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
《戲令狐相》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賈島詩。[1]
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繫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闢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目錄
詩詞正文
“ |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明驛牆 一作: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
” |
— <《商山早行》>,<詩詞名句網> |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暉;板橋瀰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邊。
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雁,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淒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裡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淨,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裡行間都流露出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晨起動征鐸」,寫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點題「早行」。詩人在開首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響起了叮噹的車馬鈴聲。這一句話極為簡練概括。從「征鐸」聲我們可以聯想到,旅客們有的正在忙着套馬,有的正在駕車向外走,熱鬧非凡。
「客行悲故鄉」,這句雖然出自詩人之口,但代表了許多旅客的心聲。過去交通不便,身處他鄉人情淺薄,總之,當時人們安土重遷,怯於遠行。「悲」字,表明客人們離家漸遠、前途未卜的悲涼 心情。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兩句詩皆用名詞,代表了十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內容涵蓋 豐富,畫面多重組合,可以形成各種景象。例如「雞聲」,「雞」和「聲」結合起來,詩人想起雄雞引頸啼鳴的形象。同樣,「茅店」、「人跡」、「板橋」也會使 人聯想到不同的畫面。
古時旅客為保證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而本詩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很有特徵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區特徵的景物。「雞聲茅店月」五個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裡,聽見雞鳴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準備趕路等很多內容,都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出來。同樣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具有特徵性的景物。雄雞報曉,夜 色朦朧時,詩人就起床出發,沒想到此時外面已經到處都是人跡,自己已經不算早行了。這兩句將早行的情景寫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