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的疆域有多大
商王朝疆域 |
商王朝的疆域有多大商朝的國土不是一個彌合的整體,而是以都城(大邑)為中心,四周遠近散布着幾個或幾十個屬於商朝的諸侯「據點」,在這些據點之間的空隙地帶,存在着不聽命於商朝甚至與商朝敵對的小方國。其存在形式應當與周朝相近,所以以周朝前期疆域圖片作為參考,這也就是說,商朝的國土是疏而有漏,這就是早期大地域國家的政治地理形態。[1]
殷商王朝是一個由邑土國家逐步向領土國家過渡的發展中的早期國家,並非是一個完全擁有四土之境的疆域遼闊的領土國家,更不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奴隸制大帝國。
繼夏朝興起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族相傳是東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傳十四世至湯,才滅了夏朝。
現除殷已經考古證實為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外,其餘4處均未定論。不過從商朝遺址發現的地域分布來看,上述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即為其統治的中心區。盤庚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漢,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制國家。
商朝的周圍還有許多部族和方國。在今東北的有肅慎,灤河下游有孤竹,內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境內有鬼方、方、土方,陝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西部有周、氏,西南為巴、蜀,長江中游為濮、楚人,淮河流域為淮夷等等。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建都亳,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具體疆域北至蒙古,東北至遼寧朝鮮半島,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於甘肅新疆,東至海濱東海。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廣西、廣東、珠江三角州等地區。
商前期在這些據點之間的空隙地帶,存在着不聽命於商朝的諸侯、方國、少數民族、也就是說,大商王朝是一個由邑土國家逐步向領土國家過渡的發展中的早期國家,並非是一個完全擁有四土之境的疆域遼闊的領土國家。
公元前16世紀,商族攻滅了周圍夏王朝的諸多盟國,並擊敗夏朝最後一位暴君桀,建立了商王朝。為了維護和鞏固政權,鎮壓夏王朝的殘餘勢力,控制和擴大自己的疆域,商王精心選擇洛水,修築了商朝早期都城----西毫。
西毫位於河南偃師市,北依邙山,南臨洛河,是控制東西的交通要道。這一帶原是夏王朝統治的心腹之地,也是當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這是當是最宏偉的都城,布局強調了以王權為中心的統治理念。興建如此規模的都城,需要日役萬人,估計需時八年建成,商朝全國人口僅有五百至七百多萬,動員民力的程度可以想見。
西毫宮城西部宮殿建築基址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51米、南北寬32米,用夯土築成,是以正殿為主體,東、西、南三面有廊廡的封閉式宮殿建築。在整個建築的外圍,還有一道厚約2米的圍牆,將宮殿建築封閉起來,自成一體。商族的歷史與夏同樣久遠,傳說簡狄吃了玄鳥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
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襲制,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到商後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也是後來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礎。同時,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現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記錄。商王的統治僅僅限於狹小的
中央地帶,四周及邊緣地區是王室諸子及各族的領地,中央集權還沒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後加劇,王權的爭奪尤為激烈,同時還有奴隸的反抗鬥爭。紂王時用武力鎮壓,但最後引火燒身而滅亡了。商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