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左古称“利州”,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 。位于北纬40°47′12″至41°33′53″,东经119°24′54″至120°23′24″之间,地处辽宁省西部朝阳市南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东临朝阳县,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县,北连建平县,距离秦皇岛130公里,是辽冀蒙三省交汇地带,辽西走廊北通道要冲,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喀左县下辖3个街道、10个镇、9个乡、1个农场,共190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2013年,喀左县生产总值实现116.3亿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著名景点有东山嘴祭祀遗址、鸽子洞、天成观、精严禅寺古塔等。 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目录
历史沿革
商代为孤竹国地,同时期燕国基(姬)人也北上来到朝阳地区。
春秋战国时属燕国,隶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燕国置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
秦沿燕置。
西汉初为匈奴左地,武帝后为要塞地,境内有白狼等县,为境内设县之始。
东汉属幽州,为乌桓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乡大阳山),斩乌桓首领蹋顿。
公孙度时,属于平州。
魏、晋时属鲜卑地。十六国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时为北魏、北齐地。北魏时属营州地。
隋初为建德郡龙城县地,后为辽西柳城县地。
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从此结束了蒙汉分治的历史。
1949年,旗政府由南公营子迁至大城子。
1953年,设建制镇。
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喀左县下辖10个镇:中三家镇、公营子镇、羊角沟镇、十二德堡镇、老爷庙镇、南公营子镇、白塔子镇、平房子镇、山嘴子镇、六官营子镇,9个乡水泉乡、卧虎沟乡、甘招乡、兴隆庄乡、尤杖子乡、东哨乡、草场乡、坤都营子乡、大营子乡,3个街道:大城子街道、利州街道、南哨街道,1个农场:官大海农场,共190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喀左县户籍总人口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6万人,占喀左县总人口的21.1%。
截至2017年末,喀左县域境内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蒙古族为多,共有9万人,占总人口的21%。
地理环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北纬40°47′12″至41°33′53″,东经119°24′54″至120°23′24″之间,地处辽宁省西部朝阳市南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东临朝阳县,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县,北连建平县,是辽冀蒙三省交汇地带,辽西走廊北通道要冲,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东北出海大通道、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市130公里。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57.5公里,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
喀左县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季少雨多旱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气温为8.7℃,境内南北气温相差1.5℃,年均降水量为491.5毫米左右,整个植物生长期(4-9月份)的降水量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时数为2807.8小时,平均无霜期144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截至2013年,喀左县土地总面积335.1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9.37万亩,占喀左县总土地面积的20.7%,在耕地面积中,平地24.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6%,坡地面积41.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9%,山地3.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
水资源:截至2013年,喀左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6%,地下水综合补给量1.77亿立方米,可开采0.68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4%。大小河流总长650公里。有中小型水库7座,其中中型水库一座。
矿产资源:喀左县内是一个多种矿埋藏区域,既有固体可燃矿产,又有种类繁多的金属、非金属及矿泉水等矿产。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铜、铁、钼、锰、铅、锡、煤、油母页岩、磷、硫、萤石、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膨润土、珍珠岩、紫砂等。其中,钼矿,位于中三家镇肖家营子帚状沟构造收敛部位,储量580万吨。金矿,位于中三家镇的豆腐房、岳台子、任台子、辘轳井一带,矿区域有60多条含金矿脉,年产黄金5000两左右。
动植物资源:截至2013年,喀左县有各类植物1000种以上,野生动物1000多种(含昆虫),喀左县现有主要野生动物,包括兽类资源有狼、狐狸、黄鼬、豹猫、山兔、黄羊、狍子等十几种;鸟类资源有老鹰、雀鹰、猫头鹰、啄木鸟、大雁、鹌鹑、石鸡、环颈雉、杜鹃、家燕、凤头百灵、云雀、喜鹊、麻雀等近40种;鱼类资源有白鲢、花鲢、青鱼、草鱼、鲫鱼、马口鱼、鲤鱼、黄鳝鱼、佛虾虎鱼、董氏条鳅等30多种鱼类。在水域中常见的浮游动物有三肢轮虫、裂足轮虫、异尾轮虫、急游虫等13个种属。动物性药材资源有蝼蛄、蟋蟀、土鳖、虻虫、蜂房、桑螺蛸、蝎子、蜗牛、蚯蚓、蟾酥、蛇蜕、刺猬等。
旅游景点
精严禅寺古塔
精严禅寺古塔又称利州佛塔,位于喀左县蒙古族高中内教学楼东北角。塔高34.1米,为八角密檐式砖塔,是一座稀有的砖雕艺术品,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据《承德府志》记载,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严禅寺圆盖和尚塔,铭文为“松漠之北,利州之东,无缝塔祥,八面玲珑”。故称此塔为精严禅寺塔,第一代住持圆盖和尚圆寂后葬于塔内。古塔塔身为等边八角形,塔基边长5米,由石条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两层为塔身,空心楼阁式,塔身以上共7层,为空心密檐式。整个塔身灰白相间,每层塔面均为白色,上部叠砖六檐,檐下饰方砖浮雕,转圈为“二十四孝图”。浮雕上有莲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只砖雕狮子驮着平座。平座上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有门额为圆拱状、内外相通的券门,两侧镶有石碑,上面分别刻有“万古”“流芳”字样。东、南、北三面为假门,门侧为面目凶狠、身着铠甲、手持利刃、威风凛凛的浮雕力士。其余四面雕有神态惟妙惟肖的八大金刚。第二层塔身守卫四门的为八尊力士,基本与第一层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态各异的菩萨浮雕。塔身以上七层密檐均为砖雕斗拱出檐,斗拱之间是砖雕花卉。塔顶为攒尖式,塔心内部空心到顶。[1]
天成观 天成观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内。于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筑。
天成观建筑坐北朝南,按八卦形布局,原以中轴线分作七进院落,楼堂殿阁三百多间,占地10,000余平方米。后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保存至今的只有中轴线上二进院和东跨院内60余间建筑,占地2,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七真殿(春秋楼)、天齐殿(三官楼)、钟楼、鼓楼、玄坛殿、灵官殿、玉皇阁、龙王殿及东西配殿。东跨院内有真武楼、方丈殿、经楼、会馆。天成观布局严谨,楼阁相接,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正殿为硬山楼阁式,二层檐,所有梁枋檐板均施彩绘花鸟龙凤,色彩艳丽,脊上有砖雕祥龙戏珠和陶塑鸱吻走兽,正脊中央宝顶熠熠闪光。各种装饰图案富丽堂皇。钟鼓楼以六根明柱支承着单重檐砖瓦顶盖,角檐微微起翘,显示出北方古建筑的特征。玄坛与灵官二殿,作卷棚式,体量虽小,但很别致。龙王殿、配殿、出西会馆等,为硬山两面坡式顶或卷棚顶,前出廊,面阔三间,皆雕梁画栋,走兽飞檐。院内苍松翠柏,与楼阁相映成趣。
东跨院立有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石碑三通,记载了该观创立与维修情况。东大门留有一副楹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观四时花”。传为前一任住持道士夏一振所写。天成观西北角四十年前还立着一座石塔,据传是夏一振死后的葬地。天成观于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获得荣誉
2019年5月18日,喀左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