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角龍
喇嘛角龍 |
喇嘛角龍屬於角龍下目的原角龍科,這是一群草食性恐龍,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主要生活於白堊紀的北美洲及亞洲。所有角龍下目恐龍都在白堊紀末期滅絕。是於2003年由Vladimir Alifanov描述、命名的。
目錄
簡介
形態特徵
喇嘛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具有頭盾,類似弱角龍,但體型較小型。如同大部份的角龍下目,喇嘛角龍的鼻部上有小型鼻角。
生活習性
如同其他角龍下目恐龍,喇嘛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在白堊紀時期,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喇嘛角龍可能以當時最普遍的蕨類、蘇鐵科及松科為食物。它們運用鋒利的喙狀嘴來咬斷咬下樹葉或針葉。
分布範圍
於白堊紀的北美洲及亞洲,化石發現於蒙古國。
評價
巴隆(Barun Goyot)研究團隊在屬於晚白堊世[北美]Santonian階的西伯利亞南部的Khulsan地區和蒙古納摩蓋吐漥地Khermiin Tsav地區描述了兩種新的新角龍亞目恐龍,皆為新屬種:
聖徒喇嘛角龍(Lamaceratops tereschenkoi)與韃靼扁角龍(Platyceratops tatarinovi)
Bagaceratopidae 弱角龍科[Alifanov,2003]
Bagaceratops弱角龍[Maryanska and Osmólska, 1975]
Breviceratops 矮腳角龍[Kurzanov, 1990 (Maryanska and Osmólska, 1975)]
Lamaceratops 喇嘛角龍 [Alifanov, 2003]
Platyceratops 扁角龍[Alifanov, 2003]
Magnirostis 巨嘴龍[You and Dong,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