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嘉州古代地名。(北周、隋、唐)原指四川省眉山市 ,今指四川省乐山地区,历史上曾叫南安县(汉-北周)、平羌郡(北周)、嘉定府(宋、清)、嘉定路(元)、嘉定州(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北距省会成都一百二十余公里。乐山城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宣帝大成元年(579),眉山改名为嘉州,《元和郡县图志》载:"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嘉州"之名由此出现。同年,又改青城称青神,依然郡县同名。

乐山市交通四通八达,有成昆铁路横贯其中,成(都)乐(山)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1]

目录

=简介

乐山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其盐业和冶铁业已相当发达。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更加繁荣,史书称"山川秀发,商贾喧阗"。艺术上嘉州画派独树一帜,在四川国画界有很高声誉。国际龙舟会、国际旅游大佛节,在国内外也都有一定影响。嘉定丝绸畅销省内外,"水波绫"、"乌头绫"、"绢锦"、"鹅溪绢" 成为贡品。夹江的造纸,亦颇负盛名。现今的乐山市不仅是四川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而且是著名的煤炭、水泥、电力、机电产品、纸张和盐化工生产基地。

乐山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称,境内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数十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乌尤山、凌云山、东岩山连绵依托,构成了宏大的"巨型睡佛"自然景观。位于凌云山西面临岷江的崖壁上,处于"巨型睡佛"胸部的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弥勒坐佛--乐山大佛,建于唐代,通身高71米,已有1200年的历史,1991年在国家旅游局评出的全国十大名胜中名列第二。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乐山大佛背后的麻浩崖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雄、秀、奇、险、幽著称的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是1991年评出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有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峨边黑竹沟,有大熊猫产地之一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有仍在运行的蒸汽小火车--嘉阳小火车。[2]

历史沿革

乐山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乐山隶属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汉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

嘉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析南安县置平羌县,置平羌郡,治平羌县(今乐山市东北),辖平羌,南安等县。北周宣政二年(579年)置嘉州,仍治平羌,取"郡土嘉美"之意。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平羌郡。大业二年嘉州(606年)并入眉州。三年改为眉山郡。 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嘉州。改治龙游县(今乐山市市中区),天宝初年,改为犍为郡。乾元初年,复为嘉州。 唐代诗人岑参曾为嘉州刺史,时人称为岑嘉州。仪凤以后,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乐山、峨眉山、夹江、犍为、沐川、马边等市县地。

宋庆元二年(1196)升嘉州为嘉定府。领五县一监:龙游县、洪雅县夹江县、峨眉县、犍为县、丰远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嘉定路,治龙游,领一司四县二州,录事司,龙游,夹江,峨眉,犍为,邛州,眉州。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嘉定府为嘉定州,降眉州,邛州降为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眉州为州,划出。成化十九年(1483年)升邛县为州,划出。领六县,乐山县、峨眉县、洪雅县、夹江县、犍为县、荣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改府治龙游县为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此后"乐山"之名沿用。 领县七:乐山县、峨眉县、洪雅县、夹江县、犍为县、荣县、威远县。

民国废府,治地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设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区。乐山专署驻乐山县。辖乐山、犍为、沐川、屏山、雷波、马边、峨边、峨眉、井研等9县。

1951年,由犍为县析置五通桥市,属乐山专署领导。乐山专区辖1市、9县。

1952年,乐山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眉山专区所属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驻洪川镇)、丹棱6县划入乐山专区。辖1市、15县。

1953年,五通桥市改为省辖市,委托乐山专署代管。

1955年,将雷波、马边、峨边3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2县委托乐山专署代管。乐山专区辖1市、12县。

1957年,将屏山县划归宜宾专区。乐山专区辖1市、11县。

1958年,原属内江专区的仁寿县划入乐山专区。辖1市、12县。

1959年,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撤销青神、彭山2县,并入眉山县;撤销丹棱县,并入洪雅县。乐山专区辖9县。

1962年,恢复彭山、青神、丹棱3县。乐山专区辖12县。

1970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乐山市的行政区域包括原乐山县的行政区域和原由乐山地区直属的五通桥区。地区驻乐山市,辖乐山市及夹江、洪雅、丹棱、青神、眉山、彭山、井研、仁寿、犍为、沐川、峨眉等11县。

1979年由原属峨边县的金口河区析置金口河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和平公社。乐山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1984年,撤销马边、峨边2县,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由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乐山地区管辖。

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和乐山市、金口河工农区,设立地级乐山市和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

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划出。

行政区划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5′30〞-104°15′02〞、北纬28°28′52〞-29°56′06〞。北面与眉山市接壤,东面与自贡市毗邻,东南面和西南面分别与宜宾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总面积12826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人(2006年末)。全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市中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乐山市总人口3324139人。其中:市中区564857人、沙湾区192156人、五通桥区310229人、金口河区52916人、犍为县506834人、井研县384060人、夹江县348481人、沐川县229945人、峨边彝族自治县141166人、马边彝族自治县170425人、峨眉山市423070人。

自然气候

乐山地域处于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呈西南低、东北高,高差悬殊,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 ,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大于或者等于0℃>积温为6100-6500,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1.0-2.7天,是水稻、小麦、 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种农副产品的高产区。

西南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山麓至山巅依次分布着中亚热带一暖温带一温带一寒温带的完整气候带,小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是地域内发展农业综合经营和立体农业区域,是木材、茶叶、中药材等的主要产区,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 年平均降水量绝大多数地区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达1500毫米以上,仅峨边、金口河少于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节性变迁,夏秋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占20%,降水的年际差异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份地区年最多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山顶一只船的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五通桥小西湖等.[3]

发展状况

农业经济

乐山经过20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开放,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已形成畜牧、林业、茶叶、蔬菜、乡镇企业五大主导产业。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66亿元,第二产业36.74亿元,第三产业42.62亿元。财政收入7.0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9亿元(现价),农民人均收入2072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0.27 万吨,生猪出栏28.7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31万吨,禽蛋产量4.79万吨,油料产量3.45万吨,茶叶产量0.77万吨,蚕茧产量0.24万吨,水果产量8.13万吨, 蔬菜产量6.7 万吨,水果产量 1.77万吨。

乡镇企业总产值 142.51亿元,全市森林覆盖率34.8%。耕地有效灌面147.01万亩,保证灌面127.3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108.91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82.82万千瓦。全市正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强市,国际优秀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美食特产

乐山境内饮食,风味独特,以其麻辣味闻名于海外,有"食在四川,味在嘉州"之美誉,并享有"烹饪天国"之誉,浓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种类繁多。乐山小吃久负盛名,许多成都名小吃均源于乐山,乐山钵钵鸡、白宰鸡、来凤鱼、跳水兔、玻璃烧卖、蒸笼牛肉夹饼、豆腐干夹萝卜丝等。乐山数得上来的美食有西坝豆腐、苏稽跷脚牛肉、牛华麻辣烫、甜皮鸭、钵钵鸡、牛华豆腐脑、乐山烧烤、黄焖鸡、排骨面、腊肉粽子、砂锅、凉粉、苏稽香油米花糖、阙记叶儿粑等。

本地特产有雪魔芋、干姜、黄姜、白姜、黄花菜、黄连、苦笋、干笋、竹叶青、独蒜、灵芝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