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体
四分体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目录
名词解释
四分体(拉丁学名TETRAD)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另:植物雄蕊在孢子母细胞的分化方向中,花粉形成前,四个花粉由胼胝质相连形成的结构。
每对同源染色体就有4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
在减数分裂中,四分体是电子显微镜下初级生殖细胞的一个可见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配对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每个四分体都有2条染色体,2对(4条)姐妹染色单体,1对同源染色体,4条单体,4个DNA分子。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经常互相缠绕,再分开时不一定能维持染色体原来的形态和组成,有可能发生同源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是染色单体上,也是不久之后染色体上基因重组的原因。 在植物学中,还有一个四分体的概念,是指雄蕊花药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包含四个小孢子的花粉母细胞。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进一步发育成熟后释放出4个成熟的花粉粒。
四分体是指2倍体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复合体,由于有4条染色单体因而叫四分体。
减数分裂中观察的最好时期是终变期。
减数分裂过程
注:减数分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期又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减一),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减二)。
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或“二联体”)。减I前期,呈染色质状态时,同源染色体就两两配对,使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细丝状)间交叉缠绕(为交叉互换提供可能性),之后才是“高度螺旋化变短变粗”形成四分体,然后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
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生物学意义
减数分裂是遗传学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故在子细胞中只具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正是基因分离律的细胞学基础。
2.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及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称的位置上可能发生片段交换,也就是父源和母源染色体之间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可使染色体上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发生重组,这就是染色体上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
1.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2.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1.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2.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片段可能发生交换,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形成不同于亲代的遗传变异。
参考文献
- ↑ 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识别出来的,搜狐,2021-03-26
- ↑ 隶变,变什么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