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四川博物院是在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城西青羊區,浣花溪公園旁,始建於1941年,是中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藏品數量在中國大陸各類博物館中位居第六,現有院藏文物26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1399件。

目錄

簡介

2012年,四川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核定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1]

四川博物院藏品分為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史類八大類三十餘小類文物,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這些藏品非常多樣,上至2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資陽人」頭骨化石,下至近幾年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為研究四川各時期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提供資料。

四川博物院展覽面積達12900平方米,15個展廳,可一次性展出文物3300餘件,可舉辦大中小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展,並擁有多媒體陳列展示。此外,博物院設有現代化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可為博物館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歷史沿革

1940年,四川博物館正式籌建。 1941年,四川博物館建成誕生,館址在郫縣東嶽廟。 1945年遷至皇城明遠樓。 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 1950年遷至於人民公園內「之佛學堂」和「國書館」。 1950年底,更名為川西博物館。 1952年,定名為四川省博物館。 1965年,遷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蘇聯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館」。 1984年5月,鄧小平題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四川博物館 四川博物館(19張) 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2009年3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 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2010年2月,創立全中國首個面向基層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 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3月,「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完成,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2017年5月18日,獲得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建築布局

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館落成於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新館占地88餘畝,投資約3億多人民幣,總面積1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達32026平方米,規模是原館的4倍,展廳數量達14個,展廳面積約12635平方米,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漢代陶石藝術等10個常設展覽,還有4個臨時展廳,用於舉辦各類臨時展覽。新館還建有可容納200餘人的學術報告廳,用於各種大型會議和學術講座。

主體建築採用"門、堂、廊「的中國傳統建築元素構成空間序列,主體建築圍繞「T」形的中庭來組織各種功能,地下層為車庫及設備機房,底層為文物庫房、修理房,二層為展覽區,從室外大平台直接進入。展覽區分為三層,第1層設有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多功能廳會議接待室;第2層為巴蜀青銅器展廳、陶瓷精品展廳、書畫館、張大千作品展;第3層是藏傳佛教文物館、萬佛寺石刻館、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藝美術館、百年四川館[2]

主體建筑西側為辦公區,設有培訓中心、科研辦公場所和信息中心;東南側與主體建築以空廊連接的是服務性商業區,設有商鋪和茶坊。

視頻

四川博物院 相關視頻

走進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三件文物亮相CCTV3《國家寶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