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市,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四川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 超大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 美食之都, 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市總面積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2月,全市下轄1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26.8萬人。 成都市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舉辦地。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境內金沙遺址有3000年歷史,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蜀漢、成漢、前蜀、後蜀等政權先後在此建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縣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2023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74.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94.9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6370.9億元,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15109.0億元,增長7.5%。[1]
目錄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 成都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歷史始原,文化積澱極其深厚。早在距今約4500年至3700年,成都平原已出現被後世稱為「寶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築了城牆,建築了祭祀和集會的場所。根據「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歷史遺存,基本可以推定,至遲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帶已經成為古蜀王國的中心都邑所在。 先秦時期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前367年)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兩漢三國時期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將益州從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兩漢時期,成都城市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到西漢末年已成為僅次於長安的全國第二大手工商業都會。成都不僅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也是 「南方絲綢之路」 的起點和重要口岸。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從兩漢至三國蜀漢,成都精美的蜀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間高度讚賞和歡迎;這一時期,成都因出現一座專門織造蜀錦的官營作坊 「錦官城」 而獲得 「錦官城」 和 「錦城」 兩個別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 隋唐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時又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都為劍南道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號,而成都府依然不變。廣明元年(880年),為躲避黃巢起義,唐僖宗駕幸成都。唐朝,以成都為中心的 「劍南西川道」 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後蜀主孟昶曾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故此得到 「蓉城」 的別稱。 宋元明清時期 北宋初年,成都誕生了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 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五代前、後蜀和兩宋,成都的繁榮再一次達於鼎盛。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占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總管府,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首府駐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朱元璋封其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 清宣統三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撤銷四川省,成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川西行署區的駐地。 1952年9月1日,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3年,國務院確定成都市為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2016年,全市土地面積為14335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為4241.81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931.58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萬人。從常住人口規模看,常住人口最多的區(市)縣是新都區,有155.85萬人。常住人口排名,前三位的鎮(街)分別是,四川天府新區的華陽街道(44.40萬人)、雙流區的東升街道(43.97萬人)和西航港街道(39.88萬人)。常住人口最多的村(社)是,雙流區西航港街道的常樂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最少的區(市)縣是,蒲江縣,有25.56萬人。 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 2126.8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7.6 萬人,增長0.4%。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1699.1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9.9%,比上年末提高 0.4 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 1571.6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15.4 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