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佛學院
四川尼眾佛學院是我國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於1983年成立,院址在成都鐵像寺內。 自唐代詩人李白詩中驚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在人們的心目中打下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的烙印。而位於省會成都市郊的四川尼眾佛學院,由於重在修學,以至許多身臨寺外的人,也只能一睹高高的紅牆與院內隱約的殿堂而望寺而嘆,使得這兒平添了幾神秘感。[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四川尼眾佛學院外文名Sichuan Buddhist Institute成 立1983年位 於四川省成都市郊類 型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性 質市立大學
學院建立
四川尼眾佛學所在地,鐵像寺,在市南十五公里的石羊鄉境內。據縣誌記載:明萬曆十八年,據地得鐵鑄釋迦牟尼佛像,因建成寺供養,即以鐵像名寺。抗戰期間,宋慶齡女士在成都辦的孤兒院,曾疏散到此。[2]
佛學院居此,遠離鬧市塵器,寺周田園千頃,一望無際,寺後溪水潺潺,修竹沿河數十里,不見盡頭。院內殿堂巍峨,草木蔥鬱,屋舍儼然,清新雅靜,安寧祥和,實為修學之勝地。整個建築既獨立成院,又渾然一體。以這座歷史悠久,道風淳厚,環境優美的古剎作學氛圍。早在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隆蓮法師鑑於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鄭重提出了創辦尼眾佛學院的構想。隆蓮法師的倡儀得到中國佛協和許多大德的支持,特別是趙朴老更是積極呼籲。特地為四川尼眾佛學院的山門題寫楹聯:「律傳遠紹鐵薩那,像法重輝聖尼寺。」1983年中國佛協批准了創辦四川尼佛學的申請,並將院址設在由趙朴老親自考察過的,由能海上師在漢地創辦的唯一女眾金剛道場鐵像寺內。學院與寺廟合二為一,原本是為了傳授二部僧戒,以幫助尼泊樂重建尼郭僧團而為。因此,佛學院院長隆蓮法師特為南傳佛教布局之佛玉殿撰書楹聯: 「天海慈航,獅子國萬里遠來,建二部戒壇,嚴淨毗尼,玉律共調離垢地; 地靈人傑,龍女珠幾生修到,會三乘秘旨,演揚般若,金言同闡辯才天。」 以及殿門上「玉汝於成,以戒為師」之匾額。 1984年秋季,四川尼眾佛學院正式招收第一批學員,她們來自全國各地,一般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及一定的佛學知識,經過嚴格的統一考試,入學深造。
遷建緣起
創建於1984年的四川尼眾佛學院,是經國務院頒發[1983]60號文批准的唯一一所高級尼眾佛學院。20多年來,在已故名譽院長趙朴初會長的熱心關懷下,四川省宗教局和省佛協的大力支持下,在隆蓮院長的親自率領下,為佛教界培養了一批批尼眾僧才。她們遍布全國各地名山大剎,弘化一方。受到教內外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讚揚。 然而,作為精英佛子的搖籃,四川尼眾佛學院的辦學條件卻十分簡陋,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希望工程」。學院地處郊區,交通不便,校舍危破。更沒有象樣的圖書館、電教室、禪堂等必要設施。無法與同類院校相比,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有鑑於此,經四川省佛教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遷建,並由四川省宗教局宗發[2003]18號文件、國家宗局國宗函[2003]149號文件批准,遷址重建四川尼佛學院,籍以振興佛教教育事業。 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支助下,選址彭州,征地120畝,分三期工程完成。在這關鍵時刻,老院長隆蓮法師示寂,常務副院長如意法師的帶領全院師僧克服重重困難,經多方努力,終於使前兩期工程初具規模。
基礎設施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隆蓮老法師的帶領下,如意法師等的辛勤努力下,學院的基礎設施逐漸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生活設施方面 學院創辦至今,走過了二十餘春秋,教學用房以及其它設施都顯得既狹小又陳舊。有鑑於此,如意法師奔走呼籲,在四大叢林的支持下,2002年學院首次進行全面維修,使學院恢復了生機。為了進一步保障學習和生活,學院增建了配電房;為了提高學僧的生活質量,在廚房購置了豆漿機、保鮮櫃、開水機、電汽兩用蒸飯機;為了解除寒暑季節給學僧學習帶來的苦惱,在教室安裝了空調和壁扇;在觀堂四周安裝了壁扇。 教學設施方面 經云:菩薩為利眾生,當於五明處學。為使學院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也為了學僧能更好的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學院購置了掃瞄儀、傳真機、打印機、複印機、33台電腦,並請專業人士講授專業課,使學僧在畢業後能更好的使用現代科技弘法利生。
辦學宗旨
明晰辦學思路,創新管理理念 1、辦學原則:以育人為根本,以培養學僧的求學精神和弘法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知恩報恩,學修並重。 2、育人方針:先成人,後成佛 。 3、辦學目標:隆蓮老法師從佛教事業的實際出發,把學僧的培養目標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培養寺廟管理人才, 二是培養弘法人才,三是培養佛學研究人才。也就是說,學生畢業後,最低要求也要成為寺廟的管理人才。所以學僧們不僅要學習佛學知識和文化知識,還要學習許多具體的管理方法,比如如何舉行各類法事,如何建立正規的財務帳目等等。當時負責教授漢語的游老先生還專門為此編寫了一本《佛寺應用文常體淺例》。 4、總體工作思路:以良好的道風、學風建設為重點,教師素質提高為關鍵,以院弘教、以教立院。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弘揚人間佛教思想 1、提高文化素質 基於預科班文化程度層次不同的情況,加強語文、歷史、哲學等基礎文化的學習與訓練,以提高其文化水平。 2、提高人格素質 引導學生髮揚東西方各種傳統道德,並學習當代英雄的高尚品德和先進事跡,提高其人格素養,教育學僧首先做個好公民,行好「世間法」,做世人的典範。 3、提高僧格素質 以戒律為基礎,以佛陀乃至於歷代的高僧大德為榜樣,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以入世間精神,勤修出世間法,上求下化,令正法久住。 加強法師隊伍建設 1、更新知識,與時俱進 法師不但要通達佛學,也要不斷更新世間學問,學習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了解當代的社會思潮,關心國家及世界政治,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2、專研佛學、以身示教 在教理上,不能滿足於原有的水平,要深入經藏、廣學多聞,辯才無礙。能解答學僧的問難。在行持上,要認真學戒、嚴格持戒,模範遵守各項法規,明識因果,努力做世出世間的表率。 3、掌握規律,提高質量 適當的組織法師學習《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等知識,並適當的組織外出參學,提高其教學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對機說法,講解玄奧的教理、力求以明喻暗,深入淺出,使學僧心開意解,成就其聞所成慧。 始終堅持「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以三學戒定慧為綱領。為了能更完善地培養僧才,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將不斷努力、擴大招生、提高教學質量,為佛教事業的振興奉獻畢生。 管理、教學、研究 佛法弘傳本在僧。培養一大批信仰堅定,學修並重,具足正信及有較高佛學知識的優季僧才。已成為我們佛學院教育的關鍵。為此,隆蓮法師從佛教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辦學宗旨,一是培養佛教寺廟管理人才;二是培養佛教學人才;三是培養佛教研究人才。 今天佛學院培養的僧才「合不合格」,將直接決定未來中國佛教事業的興衰存亡,走向、命運和前途。若對三寶無敬信,儘管有知識,會管理,也只能流俗於社會。故佛學院把堅定信仰作為教育學僧的核心。正如一位名人所說,使人心清淨的力量不在教育,而在信仰;不在知識,而在因果;不在科學,而在宗教。有了信仰才能心有所敬,有了因果才能心有所畏,有了宗教才能心有所安。知所敬畏就不敢胡作非為,平安自在才能為理想,為利他而奉獻自我。 僧團是大眾耐以生活,修持的機體,是釋迦牟尼為了傳播和實施他所發現的真理而締造起來的組織。要管理完善它,使這充滿活力,必須是達因識果,具信仰之僧才。因此,我們佛學院不是閃電單純地讓學僧學佛教,研學問,而是要通過幾年的教育提高學僧的因識果的佛教道德水平。具有統領大眾的包容心,耐煩心,慈悲心和般若慧。讓僧團成為一個道風純正、神聖的三寶團體;寺廟轉為祥和,快樂的淨土;僧眾成為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施設八萬四千法門教化眾生並非無的放失,而是因機施教。故我們從學僧的實際出發,予以全面的介紹佛教,把重視解決人的煩惱,人的思想等問題放在首位,佛講的法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法不能在眾生的疾苦之外而存在。重在為學僧打下穩固的佛學基礎,以培養學僧日後自學、自立、弘化的能力。那麼,培養弘法教學的人才,將始終是我們的中心課題。 現階段佛教的研究百廢待興。如何使佛教與當今的科技時代相適應,更好地針對人類的煩惱,困惑、茫然;道德的淪喪,世風的日下,環境污染,生態的失衡而加以引導攝持,着眼於現實人生下煩惱的淡化,智慧的提升,生活的改善,社會的淨化,從而達到人生的解脫,實為研究佛教的重要課題。佛學院正是本着這一研究內容來啟發學僧,完善辦學的第三宗旨。使學僧全面正確地認識並接受佛教的人生、世界觀,變消極為積極,變悲觀為超悅,不憂不喜,坦然地對待地無常的人生,如幻的世間,從並眾善奉行的人生觀出發,隨緣度眾,自利利他。
教學體系
——戒學、俱舍、唯識、中觀 四川尼眾佛學院本着佛陀說法之次第而建立了戒學、俱舍、唯識、中觀之教學體系,故佛學院課程的設置便是圍繞這一體系,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易後難的次第而進行。 其中戒學自成一系,宗門所心地無非為戒。因為戒是調伏身心,規範行為之準繩則斷煩惱,證菩提之根本,是眾學之基,三學之首。對學僧而言,則要求行住坐臥,循規蹈矩,如法如律,學佛行儀。使粗俗不堪的言行得以規範;使煩躁惱亂的身心得以柔順,使雜亂無章的修學生活得以次第。日後才能堪為四眾之模範,不負人天師表之尊敬!受戒是為學戒、持戒而為,故佛學院從一開學,使次第講解沙彌尼戒,正學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薩戒,梵網菩薩戒,以及羯磨、布薩法,剃度儀軌/、傳戒正范,尤以踐習二郭僧戒儀軌為重心。使學僧通達開、遮、持、犯,時刻地檢點自己的三業,以律規範自己的行為。 佛學院將俱舍,唯識作為第二體系,這是因為此兩宗在教義上有異途同歸之處,同屬無著、世親等論師所創。俱舍是一部組織嚴密,徹觀迷悟因果真理,而達涅盤的要典,該論將小乘說有的有部與說空的經郭兩派思想予以融會貫通,使小乘進入大乘的方便。而唯識乃大乘有宗。以「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來建立唯識無境。建立唯識的因果緣起道理,破除煩惱,所知二障及一切法執。因為世間的一切萬法無不由心而生,無不由心而造。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闡明了流轉還滅皆不離心之染淨,唯識學分析眾生心理現象之透徹完善,比之現代心理學有過之而地不及。正因為如此,佛學院給學僧傳授八識規矩頌,百法的門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論,攝大乘論,俱舍論及因明入正理論等有系論著。以達到對自我的認識,而超越自我所執。 緣起是佛教的特色,同樣的性空也是佛法的特色。龍樹之中觀見,在佛教中,無論是從印度,西藏還是中國,都曾引起很大影響。故我們將中觀之典籍作為教學的第三體系,正是源於此。因為世間的生死與出世之解脫無不是緣起性的,由一切法是自性空而離常見;由一一切法是緣起而離斷見。為了使學僧對第一、二體系中的所學產生偏執,而授以中論以確立中觀正見,及藏傳的入中論,菩提道次第論,入菩薩行論及各種儀軌,不著空有而入中道第一義諦,方可入世嚴土熟生,破邪顯正,大小並揚。 同時佛學院除教授上述體系外,並學習天台教儀,以明白天台智大師用「五時八教,一心三觀」來判釋世尊言教,修行位次之嚴禁密完整。「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眾生是迷之佛,佛是覺悟之眾生。故佛學院授大乘起信論,來提高學僧的本覺與始覺,使之合二為一而成究竟覺。對於南傳上座郭之法寶清淨道論,法句經,也必須研讀。來體會禪定之境界。為了使學僧有一個全面的發展與提高,課程以經律論所詮之戒定慧為中心,同時還授古代漢語、佛教文學、英藏語、,財會、書法等課程。 總上所述,教學體系之內容包含了三大語系佛典,使學僧了解了佛法的全貌與次節。十分之七的研讀佛學,十分之三學習文化,以達到佛學,文化知識的全面提高,以適應當今佛教,社會的發展,更好地為佛教事業服務。
學修一體
——戒為師 學院始終將持淨戒作為首要課題。因為無論何宗何派,是顯是密,守護佛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故「一切眾律中,戒經為上最。」學僧在校學習,除必須背誦所學各種藏經以外,還必須堅持叢林生活,早晚上殿,半月誦戒,過堂持齋,靜坐禪修,結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而行,不越昆尼制。同時要求凡入學為學僧者,一律在佛學院受二部僧戒,兼學正學女六法兩年。辦學至今,隆蓮法師已為四屆學僧圓滿地傳授了二郭僧戒。受戒只是方便,目的是更好的持戒。為此,隆蓮法師提倡以不雜不冗不過不及,正處中道為準繩,應重實際。 佛學院的學僧,必須嚴格遵守學院各項制度。(如學生守則,課堂、上殿、過堂、會客、請假、衛生、出坡等)。這也是學院的戒。學僧概不應酬經懺佛事,因為佛法不是商品。正因為如此,使得正信修道之道風,精進不懈之學風,與純淨和合之文風在佛學院勃然興起。做到了學僧生活叢林化,叢林學院化。達到了佛學信仰,修持與知識同步增長的目的。 一九九零年佛學院增設研究班,連同專修班、中級班、學制各為三年,實現了三級十二年制一貫的體制。四川尼眾佛學院自建院以來,歷經十五個春秋,佛學院畢業的中專僧四屆,大專僧三屆,研究僧一屆,學校還有大專、中專兩班學僧。可謂碩果纍纍,畢業後的學僧皆已成為當地寺廟和佛協的棟樑之才。 今天,讓我們在佛陀慈光的普照下,攜起手來,高樹戒幢,演揚正法,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精進努力! 祝各位大德,各位法師六時吉祥,萬事如意!阿彌陀佛!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騰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