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四川艾桔梗目

原圖連接四川艾

四川艾(Artemisia sichuanensis Ling et Y. R. Ling),也叫白蒿(四川)是菊科蒿屬下的一種。

  • 中文名 四川艾
  • 學 名 Artemisia sichuanensis Ling et Y. R. Ling
  • 別 稱 白蒿(四川)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 族 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 蒿屬 Artemisia
  • 亞 屬 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 腺毛蒿組 Sect. Viscidipubes
  • 種 四川艾
  • 分布區域 中國四川
  • 系 多花蒿系 Ser. Pleiocephalae

目錄

四川艾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變種

四川艾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

根莖:

主根稍粗大,側根多枚;根狀莖稍粗,直徑達3-8毫米,半木質。

莖通常單一,高1-1.5米,下部直立,上半部常扭曲成之字形,上升或斜上展,具縱棱,上部分枝,長10-20厘米;莖、枝疏被短柔毛與短腺毛。

葉:

葉紙質,上面初時密被腺毛,脈上腺毛更密,後稍稀疏,背面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後漸稀疏或近無毛;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長8-11厘米,寬7-9厘米,3-5深裂,裂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中央裂片最長,長6-8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裂片邊緣有時具2-3枚稀疏淺鋸齒或無鋸齒;葉基部漸狹成短柄,葉柄長0.3-1厘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指狀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橢圓形,先端銳尖,全緣,稀有2-4枚細而稀疏的淺鋸齒。

花:

頭狀花序寬卵形或卵鐘形,直徑2.5-3毫米,無梗或近無梗,基部有細小、披針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半部排成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略短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初時微有短柔毛,後無毛,有綠色中肋,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長圓形,半膜質;雌花5-8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或近高腳杯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並有睫毛。

果:

瘦果小,倒卵形。

花果期:[1]

8-10月。

四川艾生長環境

四川艾生於海拔2 500米地區的山坡、草叢、林緣及林中空地等。

四川艾分布範圍

四川艾產自四川中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變種

密毛四川艾(變種) Artemisia sichuanensis Ling et Y. R. Ling var. tomentosa Ling et Y. R. Ling l. c. 4(2): 22. 1984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莖中部葉的裂片邊緣具2-3枚深裂齒,葉面腺毛稀疏或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 產四川西部(天全附近)。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天全。

四川艾繁殖方法

分株

3-4月份,由根莖生出的幼苗高15-17厘米時,在雨后土壤濕潤時,挖取北艾的全株,根據幼苗的自然分布情況分成數株,移栽於大田,定植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移栽成活後加強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

採種與種子處理:收穫前,應在田間選擇植株健壯、枝繁葉茂、穗多而密,又無病蟲害的植株留作採種。當種子充分成熟、籽粒飽滿時採收,晾乾脫粒,清除莖葉雜質,將種子裝入布袋,懸掛於通風乾燥處貯存備用。播前種子需用30℃左右的溫水浸泡5-6小時,漂去浮於水面的種子,撈出沉底種子晾乾種皮表面水分。 [3] 播種方法:以春播為主,一般於春季土壤解凍後進行。條播或撒播均可,但以條播為好,便於管理。條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的規格開橫溝或直溝,溝深4-5厘米,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內,播後覆火土灰或細肥土,厚2-3厘米。撒播:將種子均勻地撤播於整好的畦面上,播後覆火土灰或細肥土,厚2-3厘米。播種深度不宜超過3厘米,播得過深,將影響出苗率、出苗整齊度和出苗速度。每公頃播種量15-22.5千克。 [3]

四川艾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地:北艾對土壤要求雖不嚴,但仍以選擇向陽、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坡地、平地均可種植,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田邊地角種植。

整地:對種植北艾土地秋後進行深翻18-20厘米,使耕作層土壤疏鬆、熟化,有利於北艾的根系發育。春季可在地表開始解凍時耕翻耙壓土地,防止水分大量蒸發,保持良好的墒情。每公頃施腐熟堆肥或廄肥30000-45000千克,翻入土中,耙細整平,平地作畦,一般畦寬120厘米,畦溝寬30厘米,溝深15厘米,畦面呈瓦背形。四周開好排水溝,以利排水。坡地可不開畦。

田間管理

間苗定苗:在苗高5-6厘米時開始定、間苗,間去過密苗、弱小苗及病蟲苗,以株距6-8厘米為宜,若以收青乾草為目的也可適當密植。

中耕除草:北艾的苗期應注意除草管理,一般每年須進行3-4次,原則是保持畦面無雜草。此外,還要適時中耕、培土,可促進根系生長發育,也可減少雜草爭水爭肥。 灌溉:北艾對水敏感,灌溉可顯著提高產量。春季灌溉可促進生長發育,一般5月中、下旬灌溉1次透水較好,6月下旬可灌溉1次,開花到成熟時再灌溉1次即可。灌溉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進行適當灌水。防止土壤水分過多而引起爛根。 ,播前每公頃應施優質農剔巴30000-45000千克、過磷酸鈣375-450千克、草木灰600-750千克,播種時每公頃再施尿素375-450千克。每次刈割後應及時施肥,每公頃可施尿素150-225千克、氯化鉀300千克左右。

摘蕾:不準備收種子的北艾,從7月中旬開始,要陸續將抽出的花序摘掉,以養分集中,葉片生長旺盛。最好在花序剛抽出1-2厘米長時,就用手指甲掐掉。如摘得遲,花序長得長而老,則需用剪刀才能剪掉。

北艾病蟲防治

蟲害:危害北艾的害蟲主以有蚜蟲,常於5-6月發生。密集於嫩梢、葉背吸取汁液,使葉片皺縮,造成危害。防治方法:清除田間周圍菊科植物等越冬寄主,消滅越冬卵;冬季清園,將殘株集中深埋或燒毀;蚜蟲發生初期可用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2-3次。

北艾主要價值

北艾含揮髮油,有光水蘇素及光水蘇素-C,根含酮類(C14H140)物質,此外還含有生物鹼。中國新疆民間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溫氣血、逐寒濕、止血、溫經、安胎等功效,為婦科常用藥;又作牲畜飼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