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乡(阿甘)
作品欣赏
回不去的童年,回得去的故乡
之前在新锐散文微信平台上陆陆续续读过李彦良老师的《瓦妮说童年》中部分篇章,知道这是一本乡情满满、童趣十足的好书,所以甫一得到李老师的赠书,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这是一位智慧老人的人生阅历的部分总结,她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都声情并茂地揉进了文字里。
我经常在揣摩一句话,“与智者同行的人生不寂寞”。一个人孤独的差旅中,往往会把一本纸质书塞进本已沉重的双肩包里,这本书也不例外地随我乘高铁到过山城,坐飞机去了云贵高原、攀西高原。自媒体时代的电子阅读本来已经很便捷了,但我认为那只适用于短小的单篇,对于更长更多的文集,还是更喜欢便于勾划批注的纸质书,并会把阅读与批注后的书中适合小朋友阅读的部分篇章甚至整本书推荐给家里的小丫头阅读。在收到《瓦妮说童年》后,我特意给她解释过,说这是一位老奶奶赠送给我们父女俩的礼物,是一本关于童年回忆的好故事集,好作文范本。对于我们家族第一个在城里出生的她来讲,既可以弥补缺少乡村童年生活经历的遗憾(尽管我也时常抓住时机带她回到老家的田园上行走,去体会乡村生活),又可以帮助她学习写作技巧。《瓦妮说童年》分别写了“童年的年”,“童年的福”,“童年的乐”等三部分。单从文学艺术上看,这本书的文笔谈不上特别优美但流畅自然,它虽不如小说那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但朴素直白的句子却饱含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从写作手法看,采取开篇引子,中间倒叙,末尾总结提炼的写法,也值得小朋友借鉴。
作者用“说”的方式,回望自己的童年。视觉独特,尤其是忆及父母的厚重感恩情怀阐释出来的深刻教育意义和昂扬的人文召唤,发人深省。一个铭记父母养育之恩的女儿,在她的笔下,母亲慈祥,父亲善良。童年对于人的一生,既短暂又无比重要。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作为瓦妮的第一老师,父母的善言善行影响着瓦妮白纸一张的童年。所谓三岁看老,孩提时的经历,影响着成人后的性格、爱好,甚至后续的人生轨迹。
泥瓦匠的女儿以孩提时期的小名作笔名写下的自传体回忆录,一篇篇丰富有趣的文字把我们带回到了一位集父爱母爱于一身的独生女的童年。在一位睿智的退休副教授的眼中,一位乐天派的“童姥”的记忆里,一位知恩惜缘的老姐姐笔下,哪怕是饥饿的年代也有苦中作乐,也有欢声笑语,也有知书识礼。
(一)忆童年,也是忆父母
瓦妮在《童年的年》的《除夕晚上穿新鞋》,穿的是妈妈给的的尺码偏小的新鞋。勤劳的母亲担心“女孩脚大离娘远”,作为家庭妇女的她虽慈祥,但眼光毕竟不如有手艺的偶尔在外行走的父亲那样开阔,所以父亲鼓励瓦妮读书,“想去哪,就去哪,能去哪,就去哪,脚大,福大,走天下”。正因为有了父亲的鼓励,作为女孩的瓦妮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有了后来别样精彩的人生。而我的求学之路也有类似的经历,父亲认为读了几年书的我已经比没有上过学的他们那一辈人强多了,上完小学已经足够。妈妈看我读书还行,考试得分比周围别的孩子都多,她是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坚持让我进城上初中,延续高中,继而走进大学。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更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奉献与鼓励。
《团团圆圆外婆团》里有疼爱儿女的妈妈,更有疼爱妈妈的姥姥,外婆团传送的是母亲对女儿和美团圆的祝福。这让我想起今年读过的许清清老师的《馍馍》一文中一段类似的温馨文字。妈妈让女儿给姥娘送馍馍,出门前,心疼姥娘的妈妈再三叮嘱孩子:“千万不要让姥娘压盒!”而姥娘也疼外孙女,总是夺过篮子装回几个,并挎着篮子送出老远,摸着外孙女的头说:“篮子里多压了一个馍,留给你路上吃的,进村之前一定要吃完,到家了就轮不到俺孩儿吃了。”作者在在吃与不吃之间做着思想斗争,终于还是走一段吃一口,进村前喝一口清凉的河水一渣不剩地冲进肚子里,了无痕迹地回家向母亲交了差。这种温馨感人的镜头随处可见,使读者也跟随作者一起感受母爱传递,体会人情温暖。
在《闲暇长夜笑话多》里,瓦妮晚上缠着爹妈讲故事,爹妈尽管没有上过学,但讲述那些诙谐押韵的的句子也是一种文化熏陶,它在作者心田里栽植下的诗文种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以后写文章都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诗韵特质,所以本书全篇的小标题采用的都是七言诗化的句子。《跟着三嫂哼山曲》描绘了一位会唱《坐锅花儿》的乡村女性,“坐锅花儿”调美好听,坐锅花美好看。故事和儿歌,也可启蒙少年写作。李彦良老师与我母亲同龄,读她的这本书,犹如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仿佛回到了那首歌中所唱到的那种情景:“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愉快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讲故事的天赋却很高,唱歌也好听。还记得在上小学前她教我唱过的《义勇军进行曲》、《南泥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色经典歌曲。女儿小时候睡前故事时间段,她特别喜欢听我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如果是书本上的故事,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故事读给她听,另外就是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而她往往会选择后者。在讲的时候,我会穿插、引申、扩展,直到被她的提问或抗议打断,才又回到故事本身的情节上来。李老师赠我的这本书,更是鼓励着我要继续给孩子讲好故事,鞭策着我要做一个关爱孩子的好父亲。
《心头常存压岁钱》里,瓦妮的十元压岁钱被善良的父亲“挪用”,原来他是仗义疏财地帮助了陌的河北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好事路宽,做善事寿长” ,父亲质朴的话语告诉了瓦妮,相比于童年压岁钱这笔心头财富,爹做人的精神无价,更是李家的传家宝。我们儿时的压岁钱,往往被妈妈以“代为保管”的方式,大多数都交了学费,那时只简单地抗议了几下,最后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想想也有意思,现在女儿的压岁钱,我们让她自己保管,但是每一笔支出,却是我们把关,有意识培养她 “钱不是银行发的,是劳动换来的” 财富观。比如计划外的吃披萨,在我们代她支付过后
作者简介
阿甘,原名王力,1970年5月生于“诗县”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