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
作品名稱: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創作年代: 唐代邊塞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岑參 |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1]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岑參的詩,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岑參的詩想象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讚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詩集》)。
詩以清奇多姿的景語開筆,表現詩人遠聽太白輕雷、近看紫閣流雲的歸山逸趣;中間續以久滯宦途的興嘆,折為「釣竿不復把,野碓無人舂」的失意和惆悵;最後復出之以景語,留裊裊鍾音於詩外。詩以山中雷鳴雨落、雲煙變幻的奇觀為啟端,抒發了詩人對心居微官的愧悔和嚮往自由閒適生活的情懷。全詩語調慷慨豪邁調,繪景雄奇瑰麗,境界淡遠,寫得氣魄非凡。
開始四句寫雷雨景象,第一、二句寫遠景。詩人在白閣峰西面自己的草堂中,極目遠眺,只聽見轟然的雷聲突然從終南山那面傳來,震耳欲聾。「雷聲傍太白」一句,起勢突兀,巨響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具有先聲奪人的咄咄氣勢。接着,閃逝雷煞,大雨滂沱,籠罩着莽莽蒼蒼的終南山諸峰。這鋪天蓋地的大雨,在驚雷的襯托下,更加氣勢奪人。第三、四句漸次而近:終南山的雷雨正向草堂洶湧逼來,東面白閣峰上的烏雲,如萬馬奔馳,湧向那紫閣峰上的十萬長松中,烏雲與松林連成一片,激起滿山的虎嘯龍吟。開始這四句,雷鳴、雨下、雲涌,寫得層次分明,又錯綜交織,並且與終南山和白閣、紫閣諸峰相連,造成一種雄闊無比、籠罩宇宙的恢宏氣勢。
接着,詩人卻就此陡頓,轉換筆鋒。「勝概紛滿目,衡門趣彌濃」。是這首詩前後過渡的關鍵。前一句是對風雨雷電交織而成的雄壯景色的讚嘆,而後一句於讚嘆之中,更蘊含着豐富的內容,它表面是在進一步渲染草堂景色之勝,而實際上,是用「衡門」與帝都長安以及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儘管那般堂皇,但生活卻是平庸枯燥的,比不上這簡陋的草堂中瞬息萬變、應接不暇的景色,和那遊目騁懷、無拘無束的濃郁的情趣。這裡已經委婉流露出了詩人追求新鮮活潑、自由無礙的生活的思想。
由這關鍵性的兩句,引出了詩人的深深感慨。從「幸有數畝田」到末尾,以夾敘夾議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對區區微官的不滿和嚮往自由閒適生活的情懷。自己本有幾畝薄田,可以像二仲那樣過隱居的生活;也聽過「達士」規勸之語,正與詩人心相通。卻錯誤地做了個於世無補、於己不利的區區小官,現在因假而還歸草堂,看到自己滿身塵俗之氣,無地自容啊。如今,釣竿疏遠了,舂米的碓也無人操作,想起來惆悵不已,望着那日暮時漸盡的飛鳥,只聽見南溪幾聲悠揚的疏鍾。最後兩句,詩人將無限悵惘之情,融進自然景物之中,結語微妙。白天四處覓食的鳥兒,隨着暮色的降臨,漸漸各自找到了歸宿之所,而自己還滯留宦途,在異鄉飄泊。那靜夜裡悠揚的鐘聲,是警醒詩人的「暮鼓晨鐘」,好像是對詩人的召喚,但同時又像是輕輕的嘆息。詩人用象徵、映襯手法,將不盡之意隱含在最後兩句。
不僅如此,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還形成了一種對比,隱含着詩人的深意。開始四句極寫雷雨風雲來勢之猛,一派動盪之勢,草堂似乎難以避免暴風雨的沖涮。接着,詩人雖然沒有再交待風雨,但從最後兩句「惆悵飛鳥盡,南溪聞夜鍾」的暗示中可以看出,顯然風雨往別處去了,並沒有降臨草堂。詩人這種章法,動盪與寧靜的強烈對比,無疑地隱含着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與「早聞達士語,偶然心相通。誤徇一微官,還山愧塵容」的出處無定的傷喟,正是統一的,兩者交相映發,將這種迷惘而又感傷的情懷,表現得更為婉曲而又深沉。
目錄
詩詞正文
“ | <雷聲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 勝概紛滿目,衡門趣彌濃。 幸有數畝田,得延二仲蹤。 早聞達士語,偶與心相通。 誤徇一微官,還山愧塵容。 釣竿不復把,野碓無人舂。 惆悵飛鳥盡,南溪聞夜鍾。[2] > |
” |
—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古詩文網> |
譯文
雷聲就在太白山旁邊震響,雨點卻只落在八九座山峰。向東遙望白閣峰頂的雲霧,仿佛一半飄散入紫閣青松。
美妙的景象紛然出現眼前,草堂隱居的生活趣味更濃。自家裡幸好還有幾畝田地,得以追隨二仲隱逸的行蹤。
早就知曉有識之士的見解,自己內心裡恰與他們相通。如今錯誤地屈從一介小官,不免為沾染塵俗感到愧疚。
早年垂釣的魚竿不復把玩,舂米的石碓也已棄置不用。飛鳥投林激起我無限惆悵,南溪畔又傳來報時的夜鍾。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3]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4]
視頻
參考資料
- ↑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賞析. 古詩文網
- ↑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 ↑ 岑參簡介 古詩文網
- ↑ 岑參簡介 .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