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圍欄和圍牆(王永剛)

圍欄和圍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圍欄和圍牆》中國當代作家王永剛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圍欄和圍牆

圍欄和圍牆,不論圍住的地方有多大,都屬於家的一部分。如果你仔細觀察,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圍欄一般相對低矮,構成也比較簡單,用的材料多半是竹子。而圍牆高大氣派,採用磚混結構,相比圍欄要牢固結實。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姓吳的知青,他家的圍欄就很特別,在房子四周種上了冬青樹。冬青樹常年綠色,即使在蕭瑟的季節里,也給人以無限活力。冬青樹生長旺盛,尤其在谷前後,枝葉迅速向外伸展,像一個不修邊幅的男人。這個時候,就需要給冬青樹修剪枝葉了。吳知青身材不高,站在長凳上,一把大鐵剪在他手裡飛快舞動,他周圍的枝葉很快被修剪乾淨。操持大鐵剪是門技術活,稍有不慎,手就會被夾出泡,所以吳知青都是一個人修剪,他老婆負責把掉落在地的枝葉清掃乾淨。差不多要花半天的時間,才能把所有的枝葉修剪完,看到齊整劃一的冬青樹,吳知青這才舒了一口氣,笑容也隨之蕩漾在臉上。

有一年夏天,冬青樹里突然冒出一朵朵牽牛花,那星星點點的藍色像懸掛着的鈴鐺,一陣風吹過,仿佛能聽到鈴鐺清脆的響聲。我們一幫孩子感到好奇怪,紛紛猜測這牽牛花是怎樣長出來的,猜來猜去沒有一個結果,只好去問吳知青。吳知青拿起摺扇在我們頭上輕輕敲了一下,笑說我們是塊榆木疙瘩,那是他在冬青樹下播的種子而已,這樣不覺得更美嗎?我們鬧了個大紅臉,如此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自此,我對吳知青產生了敬慕之情,能用冬青樹作圍欄,並把圍欄裝扮得富有趣味,可見他是個多麼熱愛生活的人。

像吳知青家的圍欄畢竟是少數,一般人家都是沒有圍欄,比如我家東面緊挨着吳知青家,西面連着二間平房的磚頭,只有前面部分敞開正對着村路。路上行人來來往往,見了免不了打聲招呼,一些隱私就會被公之於眾。大概意識到這點,父親在村路邊壘起了稻草垛,只留邊上一個出口。稻草當柴火燒完後,麥子也快成熟了,接着就壘起麥草垛。

稻草垛和麥草垛組成了一道流水的圍牆,能有效擋住行人的視線。有了這道圍牆後,我就開始照着功夫書練起了武術,終因不得要領而被迫放棄。不過,我在院子裡種上了鳳仙花。這種花很多人家都有栽種,取種容易且耐活,籽落地很快就能發芽出苗。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鳳仙花占了院子很大的空間,父親實在無法容忍,除在角落裡留下幾株,其他全部被拔除。這也是無奈的事,院子本來空間就不大,除了晾曬衣服,還需要干農活,鳳仙花就顯得礙事了。

那時人與人相處都很融洽,絕大多數人家不會設置圍欄。沒有圍欄的日子裡,今天你到他家串門,明天他去你家做客,時不時還會互贈好吃的東西,關係好得就像是一家人。陳家和周家就是這樣一對好鄰居,兩家女人不論去地里幹活,還是上街買東西,都要相約一起出門。哪知有一天,周家的女人發現自家的母雞跑到陳家的雞窩裡下蛋,陳家的女人卻矢口否認,說從未在雞窩裡撿到過蛋。就因這事,周家的女人在兩家的中間扎了一道圍欄,儘管彼此還能見面打招呼,但那種關係不言而喻,總覺得中間隔着一層東西。好在兩家的孩子沒受影響,照常一起上下學,後來還談起了戀愛,這道圍欄自然被拆除了。

對於我們孩子來說,圍欄也有很多不便。比方去夥伴家裡玩,走村路要花上十分鐘,如果從別人家的場地上抄近路,用不了五分鐘就到了。有人家的場地連在一起,看上去非常大,不用說兩家肯定是兄弟倆。即使以後翻建樓房,兄弟倆多半也會把圍牆連在一起,好像是在向人昭示,兄弟同心永不分離。

九十年代前後,農村翻建樓房蔚然成風,圍牆作為庭院的一部分,自然不能被忽視。有實力的人家把圍牆建得高大氣派,圍牆檐有仿古的青瓦,也有精美的琉璃瓦,二米多高的圍牆徹底把人擋在外面。翻建樓房是一家人的大事,幾近動用了全部的家產,等到最後建圍牆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因此大多數人家都很務實,不約而同把圍牆建得很簡約,牆上開窗口,上面豎起鐵管,既能採光,又能防小偷進來。

從圍欄到圍牆,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也符合人的心理特徵,不希望被窺探,想有個私密的空間。隨着農村房子一撥撥拆遷,圍牆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房。更加封閉的生活里,減少了彼此的聯繫,不免就讓人懷念曾經的圍欄,抬眼就能看到那片蔚藍的天空。[1]

作者簡介

王永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蘇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詩選刊》《遼河》《民間文學》《鄉土·野馬渡》《微型小說選刊》《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等雜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