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大學基地
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大學基地蛋白質核心支撐平台隸屬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鳳凰工程)北京大學分設施。 平台配備從細胞培養-細胞破碎-蛋白純化、功能分析等全套設備。包括WAVE波浪生物反應器;各種細胞破碎系統;三重四極杆液質聯用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儀[1];多套蛋白純化系統;以及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儀、等溫滴定量熱儀和蛋白結晶觀測系統等。
平台同時提供規範及優質的測試、諮詢及技術培訓服務。全力支持您開展從細胞到分子,從製備足夠量高純度的活性蛋白質到功能和結構分析的不同層次的系統性科學研究。該平台不但服務於北京大學,同時面向全國用戶開放。
目錄
相關資訊
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建設啟動
11月30日上午,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總後勤部和北京市投資12.22億元,軍事醫學科學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建的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鳳凰工程)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舉行開工奠基儀式。副市長張工、總後衛生部副部長方國恩、教育部部長助理陳舜、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綦成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王恩哥、昌平區常務副區長張燕友、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白智勇及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等領導出席。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許強應邀出席。
「鳳凰工程」總部位於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占地面積2.53萬平方米,科研大樓建築面積3.73萬平方米,計劃於2015年5月竣工。
根據規劃,軍事醫學科學院承擔「鳳凰工程」總部設施建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別承擔以冷凍電鏡、高頻核磁為主的輔助設施建設,並吸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現有的蛋白質研究平台,組建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從而打造成世界蛋白質科學領域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艦。大樓根據使用需求設計了不同的功能分區,將構建以蛋白質組分析系統、蛋白質結構解析系統、蛋白質功能研究系統為核心,以生物信息學、蛋白質製備等分系統為支撐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可為超過500名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條件、學術交流[2]場所和生活綜合服務保障。
2004年初,基於成功領銜「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這一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機遇,軍事醫學科學院正式向國家發改委呈報了「鳳凰工程」方案。2006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和上海分別建設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上海設施總投資7億,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負責建設,已於2010年12月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率先啟動。
作為北京生命科學領域最大的單體項目、北京市軍民融合示範工程,「鳳凰工程」的建設將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示範窗口的重要載體,為促進北京生物等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 ↑ 液相色譜儀的原理及用途 ,搜狐,2021-02-02
- ↑ 未來的學術交流的方式,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