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級戰列艦
國王級戰列艦(德語: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建造的四艘戰列艦的船級。該船級由國王號、大選帝侯號、邊境總督號和王儲號所組成。戰爭於1914年爆發後,作為公海艦隊最強大的軍艦,該船級在整個一戰期間都被編入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第五支隊服役。期間艦隻參加了日德蘭海戰的若干艦隊行動,並在該次海戰中擔當戰鬥隊形的先鋒。它們在戰爭中全部倖存,並於1918年11月被英國皇家海軍扣留在斯卡帕灣。當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下令鑿沉整個公海艦隊後,全部四艘同級艦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沒[1]。
國王級是在其前身皇帝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其中一個主要的變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級艦在五座雙聯發炮塔中安裝了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裝在艦艏,兩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艦艉,另外兩座則作為翼炮塔以鋸齒梯陣配置在艦舯。而在國王級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並安排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裝於艦舯中心線的獨立向後炮塔,它們可在舷側來回移動,但無法向前開火;艦尾的兩座超射炮塔則被保留。這使得舷側擁有更寬的射擊角度,因為所有十門炮都可以在同一個大區域進行發射,然而艦隻的向前開火能力卻被降低,有六門炮局限於在翼炮塔進行橫向移動,僅四門炮可以全向發射。
目錄
設計
國王級戰列艦是根據《德國海軍法》的第二修訂案進行研發。該修訂案作為對英國的無畏號[2]在1906年下水後的回應提出,但同時在1906年分配至德國海軍的資金亦將於原定1911年再次補充資金之前用完。而在法案中,除了追加預算以外,所有大型軍艦的服役期限也從25年縮短為20年;這是要迫使帝國議會劃撥更多的資金給額外艦艇。為了向議會施壓,時任帝國海軍部總參謀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威脅辭職,該法案在1908年3月獲得壓倒性通過。
服役壽命的縮短使得海防艦西格弗里德級和奧爾登堡級以及戰列艦勃蘭登堡級都必須進行替換。在1906年通過的海軍法第一修訂案條款中,提爾皮茨曾要求但未能爭取到新戰列艦的研發資金;研發資金現在已得到了議會的批准。新海軍法還額外增加了10億金馬克用于海軍預算。在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被替換為四艘拿騷級戰列艦,以及六艘西格弗里德級艦隻被替換為黑爾戈蘭級和皇帝級之後,接下來將被替換的艦隻將是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國王號和它的三艘姊妹艦分別以S號、替換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Ersatz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替換魏森堡號(Ersatz Weissenburg)和替換勃蘭登堡號(Ersatz Brandenburg)作為臨時名稱被訂購。
視頻
國王級戰列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大戰艦系列】交鋒日德蘭〈9〉:「德國公海艦隊篇」-國王級戰列艦 ,嗶哩嗶哩,2018-09-01
- ↑ 革命性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出世,小小魚雷艇讓各國海軍將領很頭疼 ,搜狐,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