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牵牛
圆叶牵牛 |
中文名称:圆叶牵牛 拉丁学名:Pharbitis purpurea (L.) Voisgt 科:旋花科 属:牵牛属 种:圆叶牵牛 |
圆叶牵牛(学名:Pharbitis purpurea (L.) Voisgt)是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基部圆,心形,顶端锐尖、骤尖或渐尖,两面疏或密被刚伏毛;花腋生,着生于花序梗顶端成伞形聚伞花序,花序梗比叶柄短或近等长,苞片线形,萼片渐尖,花冠漏斗状,紫红色、红色或白色,花冠管通常白色,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无毛,柱头头状;花盘环状。蒴果近球形,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极短的糠粃状毛。5-10月开花,8-11月结果。
该种原产热带美洲,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米的田边、路边、宅旁或山谷林内,栽培或沦为野生。广泛引植于世界各地,或已成为归化植物。种子繁殖,种子有药用价值。
目录
信息
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
叶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厘米,宽3.5-16.5厘米,基部圆,心形,顶端锐尖、骤尖或渐尖,通常全缘,偶有3裂,两面疏或密被刚伏毛;叶柄长2-12厘米,毛被与茎同。
花腋生,单一或2-5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成伞形聚伞花序,花序梗比叶柄短或近等长,长4-12厘米,毛被与茎相同;苞片线形,长6-7毫米,被开展的长硬毛;花梗长1.2-1.5厘米,被倒向短柔毛及长硬毛;萼片近等长,长1.1-1.6厘米,外面3片长椭圆形,渐尖,内面2片线状披针形,外面均被开展的硬毛,基部更密;花冠漏斗状,长4-6厘米,紫红色、红色或白色,花冠管通常白色,瓣中带于内面色深,外面色淡;雄蕊与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无毛,3室,每室2胚珠,柱头头状;花盘环状。
生长环境
阳性,喜温暖,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无严格要求,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都可生长。多年生攀援草本,常生于路边、野地和篱笆旁,栽培供观赏或逸为野生,海拔2800米以下。在花期水肥充足有利于花芽分化,可使花繁叶茂,花朵硕大,花期延长。开花时若土壤和空气湿度大,花朵可从早上开到午后。
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米的田边、路边、宅旁或山谷林内。
分布地域
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栽培或沦为野生。
1890年我国已有栽培。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
繁殖方法
圆叶牵牛主要使用播种的方式进行繁殖,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播种之前先准备好基质,然后将种子撒上,无需覆土,一段时间后即可发芽。
养殖条件:
1、土壤:圆叶牵牛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在各种土壤之上都能够生存。
2、水分:它对水分的要求也不高,只需要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进行浇水,让土壤在保持微湿的状态即可。
3、光照:它喜阳,除了刚移栽的时候需要遮阴以外,其他时间均可以接受全日照。
价值
冬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2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20~25厘米间,株形整齐、饱满,开花一致;夏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0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15~18厘米。圆叶牵牛可进行长途运输。
一般性杂草。有时侵入农田(旱作物地)或果园危害。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
种子有药用价值,与同属中俗称“喇叭花”的牵牛(Pharbitis nil,亦称裂叶牵牛)一样,能泻水下气、消肿杀虫,主治水肿、尿闭等症。临床可治疗水肿、膨胀,痰饮喘咳,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虫积、腹痛,精神病、癫痫及单纯性肥胖症。
攀援棚架、篱垣
化学成分
有报道牵牛子中含有牵牛子苷是一种糖苷,由经基脂肪酸的各种有机酸酯组成,已经被提纯出两种。
牵牛子中含麦角醇、田麦角碱、裸麦角碱、麦角辛、麦角新碱、麦角辛宁、喷尼棒麦角碱、异喷尼棒麦角碱和野麦碱等。
在日本市售白牵牛子中,学者川崎敏男等人提出果糖、葡萄糖、鼠李糖、蔗糖等,但还能确定一种糖类未能被提出。冈部昌之等进一步研究得出上述报道中未能被提出的糖是植物糖,是无色针晶状,熔点124℃。
牵牛未成熟的种子中含赤霉素A3、赤霉素A20、赤霉素A5含有蛋白质、醇类化合物、色素及脂肪油等成分。近年来对圆叶牵牛花中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多。Saito.N等对牵牛子花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黄酮类、芍药花苷元类、酞化的花青素、花葵素类、矢车菊苷元类等色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