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英雄紀念碑
國家英雄紀念碑 |
---|
|
國家英雄紀念碑(National Monument)是一個為了紀念二戰和在馬來亞緊急狀態下,為和平和自由而戰因而殉職的軍人而建立的雕像。其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馬來西亞國會大廈附近。
國家英雄紀念碑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青銅雕塑品。每年7月31日的英雄日和11月11日的英聯邦國殤紀念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首相以及武裝部隊和警方領袖來此敬獻花環,向逝去的英雄表達敬意。
國家紀念碑占地4萬8562平方尺,分4個範圍,即戰爭紀念柱、英雄紀念碑、噴泉及迴廊。[1]
目錄
歷史
吉隆坡紀念柱
國家紀念碑的前身是一個建設在維多利亞大道(現稱蘇丹希山慕丁路)和拉惹路的環形交叉路口中間,草地上殖民地內戰紀念柱,十分靠近吉隆坡火車總站和馬來亞鐵道局總部。設立這個紀念柱的目的是為了要紀念在戰爭中遇害的效命於殖民地政府的馬來亞人,並在英國取得馬來亞控制權後在紀念柱上加上二戰(1939-1945年)中犧牲的英國士兵,以表彰他們為國家的犧牲。
1964年,該紀念柱被移植至吉隆坡湖濱公園的國家英雄紀念碑現址,以讓路給新建的架空道路。運輸過程採取分割法,將紀念柱分割為小塊並在國家紀念碑附近重裝,同時也刻上了馬來亞緊急狀態(1948-1960)中犧牲的士兵和一串以馬來文和英文兩種語文寫着的「為了紀念國家的英雄」之標語。
國家紀念碑
1960年,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出訪美國時,受到美國華盛頓「硫磺島海軍陸戰隊紀念碑」的啟發,聘請維爾登設計了這座紀念碑,1966年完成。[2]
這個雕像於1966年2月8日由登嘉樓蘇丹(當時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開幕。其是一個為了紀念1萬1000名在二戰,及在從1948至1960年長達12年馬來亞緊急狀態下殉職的軍人而建立的雕像。此後,每年的7月31日都將會在紀念碑舉行獻花儀式慶祝英雄日。維爾登也因設計了雕像而獲封為丹斯里頭銜。
1975年8月27日,國家紀念碑被共產主義恐怖分子炸毀。[3]隨後國家紀念碑於1977年5月11日修復完成後重新對外開放,並在周邊豎立了圍欄。
2010年英雄日期間,首相署部長賈米爾對國家紀念碑發表了不當言論。他說國家紀念碑是「非伊斯蘭」的,認為建設國家紀念碑違反了教旨中提到的不可崇拜任何實體偶像,引起許多爭議。一個同樣的課題在2016年9月被霹靂州宗教司哈魯沙尼挑起,他認為國家紀念碑有偶像崇拜之嫌,在伊斯蘭教義中屬於「大罪」,因為其以人類為造型。
設計
本紀念碑於1963年開始規劃,並在1966年正式建成。雕塑位於紀念碑的中心,高15米(49.21英尺),由青銅製成,設計家為來自奧地利的著名雕塑家維爾登。維爾登在這之前也曾在美國設計一個青銅雕像。
雕塑由一群士兵組成,其中兩名士兵在基地蹲下,一名在高處手持馬來西亞國旗矗立在中心。每一個青銅雕像都象徵着領導、苦難、團結、警覺、力量、勇氣和犧牲7種領袖應具備的特質。士兵站立的石碑是從瑞典東南部的一個沿海小鎮卡爾斯港進口的。
都古路
都古路,前稱紀念柱路(Cenotaph Road,是指在紀念柱完成後鋪設的一條道路,毗鄰原本的紀念柱環島。[4]在60年代推廣馬來語運動下,這條路於其他吉隆坡的道路一樣,路名從英文被直譯至馬來文至今。這條路於吉隆坡火車總站平行,位於馬來亞鐵道局行政總部和國家回教堂對面。
紀念碑公園
時任馬來西亞首相納吉阿都拉薩於2016年月正式宣布將與國庫控股合作,耗資6億5000萬將國家紀念碑後方的綠肺改造成一個熱帶雨林公園(Taman Tugu),預計可在2019年完成,冀能帶動當地旅遊業。
參考文獻
- ↑ Kuit, Isaac. 國家紀念碑. www.mytravel.com.my.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 ↑ 回憶獨立時期紀念建築座談會.賴啟健:各有象徵性.獨立時期地標意義獨特. 2017-08-26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 ↑ 總警長暗殺案未破‧國家紀念碑遭炸毀. 2011-03-13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Jalan Tugu, Kuala Lumpur.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