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溫度
名詞解釋
土壤溫度(地溫)影響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土壤的形成。土壤中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如微生物活動所引起的生物化學過程和非生命的化學過程,都受土壤溫度的影響。
有以下兩個方面。直接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土壤溫度越高,作物的生長發育越快。一年內某時段出現低溫或高溫,常常給農業生產帶來危害。作物的種子必須在適宜的土壤溫度範圍內才萌發。
一般耐寒的穀類作物,種子萌發的平均土溫為1一5℃;喜溫作物為8一10℃。與氣溫相比,對種子發芽和出苗的影響,土壤溫度要直接得多。但是,土壤溫度隨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條 件、天氣及作物覆蓋等影響而變化。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溫度2一4℃時開始生長,在10℃以上根系生長比較活躍,超過35℃時根系生長受到阻礙。冬麥在12一16℃時生長良好,玉米、棉花等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系在22一26℃生長良好;馬鈴薯塊莖成熟期30天內,15一27℃是塊莖形成的最適土壤溫度。
過高的土壤溫度使植物根系組織常加速成熟,根系木質化的部位幾乎達到根尖,降低了根表面的吸收效率。土壤溫度低,作物根系吸水緩慢,當氣候條件適於蒸騰時,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現脫水或缺水。土壤溫度過低,常使冬作物的分孽節或根系產生凍害,強低溫延續的時間長短和降溫及凍融的速度都影響到凍害的程度。土壤溫度影響作物的生理過程。
在0一40℃之間,細胞質的流動隨升溫而加速。在20一30℃的範圍內,溫度升高能促進有機質的輸送。溫度過低,影響營養物質的輸送率,阻礙作物生長。在0一35℃範圍內,溫度升高能促進呼吸,但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較小,所以低溫有利於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積累。適宜的土壤溫度還能促進作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春小麥苗期,地上部分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溫度為20一24℃,後期為12一16℃,8℃以下或32℃以上很少抽穗;冬小麥生長適宜的上壤溫度要低一些,24℃以上能抽穗, 但不能成熟。間接影響土壤溫度影響環境條件中的其他因子,從而間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
土壤溫度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極其明顯。大多數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要求有15一45℃的溫度條件。超出這個範圍〔過低或過高),微生物的活動就會受到抑制。土溫對土壤的腐殖化過程、礦質化過程以及植物的養分供應等都有很大意義。
土壤有機質的轉化也受土溫的影響,南方高溫地區,有機質分解快;北方溫寒地區,則分解慢,土壤中的養料和碳的周轉期遠比南方要長。所以在高溫的 南方應加強有機質的累積,而在較寒冷的北方則應側重於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以釋放養分。
土壤水(溶液)的移動,土壤水存在的形態以及土壤氣體的交換等都受到土壤溫度的影響。土壤溫度越高,上壤水的移動越頻繁,上壤中的氣態水就較多; 土壤溫度低時,土壤水的移動近於停止。土壤水常轉化為固態水。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階段,適應不了過高的土壤溫度,需要降低土壤溫度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土壤溫度低是農業生產上的主 要矛盾,採取壟作,可增加對太陽輻射的吸收量和減少反射。壟作的晝夜平均土壤溫度可高於平作;深耕鬆土,增加土壤中的孔隙,改善土壤底層的通氣透水 狀況,也可提高土壤的吸熱和增溫、保溫能力;適時、適量進行冬灌,使土壤含水量大,散熱緩慢,土壤溫度變化比乾燥土壤緩慢,可保護冬作物安全越冬。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源始於殷商?文字有600年的歷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來源圖畫還是記號?,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