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黃芩
土黃芩,中藥名。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偏花黃芩ScutellariataylorianaDunn的根。植物偏花黃芩,分布於我國廣東,湖南西南部,廣西東北部,貴州。具有清肺止咳,燥濕止痢之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咯血,濕熱泄瀉,痢疾。[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土黃芩
漢語拼音:Tǔ Huánɡ Qín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入肺、大腸經
功能:清肺止咳,燥濕止痢
主治:肺熱咳嗽,咯血,濕熱泄瀉,痢疾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土黃芩
拼音名:Tǔ Huánɡ Qí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tayloriana Dunn.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偏花黃芩的根。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灌叢中或曠野。
原形態
偏花黃芩,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上升,有時具匍匐根莖,連花序高8-30cm,粗1.2-2.5mm,圓棱形,被白色具節長柔毛,基部多少木質化。葉通常僅有3-4對,初時如蓮座狀排列,以後由於節間伸長呈交互對生,中部葉最大;葉柄長1-5cm,中部者最長,扁平,密被白色具節長柔毛;葉片堅紙質,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4.5-5.5cm,寬3.8-4.5cm,下部葉及近花序葉變小,行端圓形或鈍,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具淺波狀圓齒,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橙色腺點,兩面均被白色具節糙伏毛,尤以下面沿脈上為甚,側脈約4對,上面不顯着,下面突出,在葉緣內方網結。花對生,於莖頂上排列成背腹面的總狀花序,長7-15cm,花葶狀,花序軸被具節長柔毛,花序柄長1-4.5cm;花梗長約2mm,有具節長柔毛;苞片小,卵圓形,向花序頂端漸窄,長約2.5mm,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至虐藍色,長1.8-2.5cm,基部成曲膝狀,向上漸寬,喉部寬達6mm,外面疏微柔毛,內面僅下唇及冠筒中部後方被微柔毛,餘部無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半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二強;花絲細長,扁平,中部以下被纖毛;花盤肥大厚,傾斜,前方隆起斜上;子房柄較長可不甚明顯,花柱細長,無毛,子房光滑。花期3-5月。
歸經
肺;大腸經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燥濕止痢。主肺熱咳嗽;咯血濕熱;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