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斯特凡大教堂
教堂簡介
在教堂頂蓋外面,繪有大面積的色彩繽紛的圖案紋,有「維也納的精魂」之稱。公元1304年始建,兩個世紀後竣工,被認為是其幾百年建築藝術大成之傑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戰後重建,歷時10年,於1958年基本恢復舊觀。
大教堂由1座主體樓和3座樓塔組成,以南塔最為壯觀,高138米,成錐體形直插雲天。鑲嵌在屋頂上的青黃兩色的瓦片光彩奪目,鮮艷瑰麗。塔內有費加羅廳,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在廳內為《費加羅的婚禮》譜寫了聞名於世的樂章。大音樂家海頓8歲時參加過這裡的少年唱詩班。每逢節日,前來教堂祈禱膜拜的人絡繹不絕。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視頻
聖斯特凡大教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 ↑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